《戚繼光》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字元敬,號南唐,晚號孟諸。登州(今山東蓬萊縣)人。家世為明將。父戚景通,歷任登州衛指揮僉事、都指揮、神機營副將,為官清廉。
繼光性卓越豪邁,好讀書,通經史大義。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襲登州衛指揮僉事。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遷都指揮僉事,主管山東防倭軍務。倭寇(日本海盜)之患始于明初。至世宗(迷信道教,不理朝政),奸臣嚴嵩專政,朝風敗壞,內亂不已,軍變不斷,國防松弛,由是倭患益烈。而山東防務空虛,兵不滿額,紀律松弛,戰斗力極弱。繼光至,嚴加整頓,防務為之一新。因江浙倭患尤為嚴重,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遂改僉浙江都司。繼任參將,鎮守倭寇活動中心地區之寧波、紹興、臺州(今浙江臨海縣)。
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從名將俞大猷攻倭寇據守之岑港(在今定海縣西北),未能克,免官,戴罪抗倭。不久復官。
繼光在攻岑港戰斗中,深知所屬部隊(大多從山東、河北、廣西等地調來,俗稱“客兵”)軍紀敗壞,戰斗力極差,力主招募新兵,重新組建,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堂堂全浙,豈無材勇,誠得浙士三千,親行訓練,比及三年,足堪御敵。”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至金華、義烏召勇士三千,嚴加訓練,不學“徒支虛架,以圖人前美觀”之花架子。嚴格軍紀,禁侵犯百姓利益、殺害戰俘。賞罰嚴明,當賞者雖仇亦獎,該罰者雖親不免。由是一支紀律嚴明,吃苦耐勞,武藝高強之嶄新軍隊出現在浙東土地上,被譽為“戚家軍”。繼光還因地制宜,制定陣法。臺州三面阻山,一面臨海,他采取海戰、陸戰并用,以陸戰為主之方針。陸戰中,又根據地形和敵人作戰特點,創造“鴛鴦陣”,該陣以十二人為一隊,隊長居前,次二人持牌,其后者持長短兵器。此種陣法,靈活機動,可因時而演變而成為“兩儀陣”、“三才陣”。
四十年(公元1561年)四月,倭寇大舉犯臺州,兵分三路:一向桃渚(在今臨海縣一百里處),一逼新河所(在今溫嶺縣東北),一犯圻頭(在今天臺縣東南)。繼光聞警,自率主力至寧海,切斷正在桃渚燒殺搶掠之倭寇去路,破之于龍山(在桃渚北)。而倭寇乘虛襲臺州。時臺州守軍不多,處境危險。繼光得報,馳至城下,手殲其魁,余敵盡死。而攻圻頭之敵,復趨臺州,繼光截擊于仙居道(在今臨海縣境),全殲之,無一逃者。九戰皆捷,浙東遂平。
倭寇在浙江遭到毀滅性打擊,余眾紛紛竄逃福建,加上原在福建之倭寇,由是福建倭患日趨嚴重。次年七月,繼光奉命前往剿之。
倭寇大本營在橫嶼(在今福建寧德縣海中)。橫嶼四面皆水,路隘灘險,易守難攻,官軍不敢擊,相守逾年。繼光至,決計先搗其巢穴。八月初八,令人持草一束,填溝而進,大破之,斬首二千六百。乘勝攻占福清之牛田,余賊走興化(今莆田縣)。繼光急追之,夜抵賊柵,連克六十營,斬首千余;及天明入城,百姓牛酒勞不絕。還師浙江。福建倭寇知戚家軍已去,竟相慶賀:“戚去虎去,吾又何懼!”復相集結,攻興化,奸淫燒殺,掠奪財物,無惡不作。繼破平海衛(在今莆田縣東九十里)。世宗命俞大猷為福建總兵官,繼光為副討之。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四月,繼光將浙兵先登,左右軍繼之,斬首二千二百。論功,繼先為首,進都督同知,代大猷為總兵官。
次年二月,倭寇余黨萬余,圍仙游三日。繼光大破之于城下,繼追至王倉坪(在今仙游縣東南),斬首數百,存者數千奔據蔡丕嶺(在今漳浦縣境)。繼分兵為五哨(古代軍隊編制單位,六百二十五人為一哨),身持短兵,緣崖而上,俘斬數百,余賊掠漁舟出海逃去。福建倭寇平。
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十二月,穆宗即位。給事中吳時來以北方有警(韃靼之患),請大猷、繼光專訓邊卒。部議獨用繼光,召為神機營副將。次年五月,以都督同知總理薊州(今天津薊縣)、昌平、保定三鎮兵事,總兵官以下皆受其指揮。至鎮,上書言:“薊門之兵,雖多亦少。”“營軍不習戎事。”“約束不明,行伍不整。”建議整軍練兵。兵部以薊鎮權力分散,諸將多觀望,乃召還總兵郭琥,專任繼光,鎮守薊州、永平、山海諸處。
自嘉靖以來,邊墻雖修,但墩臺未建。繼光巡行塞上,議建敵臺。并以邊卒不堪其任,請調浙兵。許之。及浙兵三千至,陣郊外,時大雨,自朝至日偏西,直立不動。邊軍大駭,自是始知軍令。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秋,臺功成。自是邊墻二千里,精堅雄壯,可攻可守。
萬歷元年(公元1573年)春,蒙古朵顏部酋長董狐貍和其侄長昂馳至喜峰口(在今河北遷西縣北之長城上),索賞不得,遂大肆搶劫。繼光掩襲之,幾獲狐貍。夏,二敵復來犯,不得逞而去。十二月,長昂又和狐貍之弟長禿入侵,繼光擒之以歸。狐貍乃叩關請死。自是,二寇不敢再犯薊門。
繼光在邊鎮十六年,受到當國大臣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人器重。居正尤倚之,有事必與之商量,凡與繼光為難者,皆徙之去。十年(公元1582年),居正死。反居正者,乃毀謗繼光。給事中張鼎思言繼光不宜于北,當改調廣東。繼光悒悒不得志,及至廣東,即以病請歸。十三年(公元1585年),給事中張希皋等復劾之,遂罷歸。十五年(公元1587年)死。時年六十。
繼光是抗倭名將,是軍事家。他忠心耿耿,憂國憂民,曾為詩曰:“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治軍有方,他組建之“戚家軍”名揚天下,敵人聞之膽寒。作戰勇敢,善計謀,屢獲勝利,終于掃平閩浙倭寇。繼負責薊州、昌平、保定三鎮防務,增筑敵臺,控制要害,使韃靼不敢來犯,邊境無事。在軍務繁忙中,他潛心研究兵法,對練兵、治械、陣圖,均有創建,其軍事著作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等。
上一篇:《成吉思汗》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戚繼光》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