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宗廟·伏羲廟·甘肅天水伏羲廟
此伏羲廟名太昊宮,俗稱人宗廟,位于天水市西關伏羲路,坐北向南。始建于元代,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占地面積1.3萬平方米,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紀念上古“三皇”之一伏羲氏的古代建筑群。廟堂為一座兩進三門的建筑群,有一條貫穿南北的主軸線。坊、亭、廡、殿疏密有致,布局對稱,主體建筑前后排列在主軸線上。自南向北有牌坊、廟宇、月臺、碑亭、主殿、古柏等,其古柏按六十四卦排列。殿宇排列對稱整齊,布局規劃嚴謹,雕梁畫棟,巍峨壯觀。“先天殿”內有伏羲塑像,屋頂有六十四卦圖,大殿通高26.7米,縱深13.5米,面寬7間,通長26.4米,是一座典型的明代風格建筑。中院太極殿內有伏羲泥塑彩繪像,后院先天殿原祀神農,內塑神農像。
牌坊:原有三座,即“開天明道”、“繼天立極”、“開物成務”牌坊。
“開天明道”牌坊在大門前,處臺基之上。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創建。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秦知州李宏邀進京回任的西寧道楊應琚書“開天明道”匾以更替已佚失的“太昊宮”匾。嘉慶十年至十二年(公元1805—1807年)間重修,并對“開天明道”匾重新翻刻。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公元1885—1887年)之間重修。牌坊通高11米,面闊三間計10米,檐樓三架。兩級廡殿頂,累經重建,依舊呈明代建筑風格。
“繼天立極”牌坊和“開物成務”牌坊,在臺基前當街。前者在東,后者在西,跨街而建,兩廂對峙。東牌坊界伏羲廟東墻,西牌坊界西墻。牌坊下各立一石,銘文告誡過往行人:騎馬者下馬,乘轎者下轎,以示對伏羲的崇敬。牌坊于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創建,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嘉慶十年至十二年(公元1805—1887年)間,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公元1885—1887年)間重修。1958年,天水市通有軌電車,線路穿坊而過,為不影響運營,牌坊基座被整體加高1米。1972年4月被拆毀,明代銘文下落不明。
大門:大門又稱正門、前門、頭門。明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創建,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清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重修。嘉慶十年至十二年(公元1805—1807年)間由原來的三間擴建至五間,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公元1885—1887年)間又重修,始成今制。面闊五間計17米,進深二間計5.4米。懸山頂綠瓦龍吻,質樸典雅。
儀門:儀門又稱二門,明嘉靖二年(公元1532年)創建。明榜書“文祖”,清時改懸“道啟鴻蒙”匾,現懸著名書法家楚圖南的“伏羲廟”。嘉慶十年至十二年(公元1805—1807年)間由原三間擴建數間,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公元1885—1887年)間又重伏羲廟103修,始成今制。懸山頂,形制和大門同,規模略小,遙相對應,構成通道式建筑。
前院:前院在大門和儀門間,東西界墻。原院除連結大門、儀門次間的兩條石砌甬道和道旁列植的古柏外,別無他物。1940年,當時的國民政府政治部榮譽軍人第十三臨時教養院依院內東西墻蓋辦公用房。1989年至1990年間,天水市博物館依其舊址建成文物展覽大廳,東西各一列。
中院:中院處儀門和先天殿后墻之間,是伏羲廟的主體院落。先天殿居后中,東西兩側分列朝房、碑廊、鐘鼓樓,構成典型的四合院。
先天殿:先天殿又稱正殿、大殿,在中院后部正中,是伏羲廟建筑群的主體建筑。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公元1483—1484年)創建的太昊宮是其前身,但原宮址未必是今殿址。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擴建,時榜書“先天”。清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嘉慶十年至十二年(公元1805—1807年)間,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公元1885—1887年)間屢經重建始成今制,面闊七間26.4米,進深五間計14.05米。
大殿雄踞寬闊的露臺之上,莊嚴宏偉,重檐歇山大頂襯以龍吻脊,雕花天宮寶剎。高貴典雅,氣度非凡。雖屢經重修,依舊呈明代風貌。上檐殿身七架,下檐周匝廊,間架結構自然,比例尺度合理。正面明間、次間隔扇門窗雕以蟠龍、團鳳、仙鶴、麋鹿等吉祥物圖案,飾以牡丹、艾葉、松枝等植物圖案。殿內伏羲圣像高三米有余,手托八卦,目光如炬,正襟危坐,靈氣逼人。像右原有龍馬雕像,左原置河圖洛書石盤。1941年被當時的第十三臨時教養院生產合作社拆除,現已依原樣恢復。殿頂棚以井口天花和藻井在正中相伴裝飾;井口天花鑲嵌伏羲六十四卦卦象圖,而藻井施繪河圖和伏羲先天作卦圖。將裝飾和伏羲氏的業績緊密結合,別具特色。伏羲廟
朝房:朝房分列于先天殿前東西兩側和太極殿前東西兩側,相向對稱分布。中院、第三院亦有。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創建,當時有20間。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修葺6間,新建14間。嘉慶十至十二(公元1805—1807年)間重修10間,光緒十一至十三年(公元1885—1887年)間改建為16間,即中院先天殿前東西各五間,第三院太極殿前東西各五間。現存太極殿東側三間,懸山頂,土木結構。1989年,天水市政府投資在先天殿露臺前東西兩側重建朝房各五間,出廊式懸山頂磚木結構。
鐘樓、鼓樓:鐘樓、鼓樓分列先天殿露臺東西,仿宮殿式建筑。清嘉慶十年至十二年(公元1805—1807年)間創建,均呈六角攢尖頂。原為封閉式,只一面有門,現柱間雕花窗欞被全部拆去,與亭類似。
鐘樓在1940年當時的第十三臨時教養院進駐伏羲廟后,因失火被焚毀,清代的大鐵鐘下落不明。現存鐘亭為1988年天水市博物館復原重建。民間祀伏羲的組織“上元會”補鑄鐵鐘一口,懸置其中。
鼓樓的樓中之鼓早已不知去向。據傳,1944年中國戲劇學社話劇團來天水演出話劇《雷雨》時,曾借用大鼓模擬雷聲。
碑亭、碑廊:碑亭、碑廊原在先天殿西側。創建時間不詳。清嘉慶十年至十二年(公元1805—1807年)間重建,時有碑亭六所,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公元1885—1887年)間改建為碑廊一列,共五間。1955年,天水師范搬入伏羲廟后,占用碑廊,將碑碣放翻另置。1990年,天水市政府投資在儀門內側東西新建碑廊兩列,共10間。卷棚頂,磚混結構,所有碑碣都得以安置。
第三院太極殿處先天殿后,內中主建筑為———
太極殿:太極殿又稱退殿、寢殿、寢宮,在第三院后部正中,依“前宮后寢”慣例而建。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創建,時榜書“太極”。清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嘉慶十年至十二年(公元1805—1807年)、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公元1885—1887年)間屢經重修,始成今制。面闊五間計17.7米,進深三間計9.38米。單檐歇山頂下正面裝飾不及先天殿華麗,但盡間龍鳳呈祥雕刻,鮮明生動,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殿內設神龕,供伏羲圣像,比先天殿像略小而形體相似。不設頂棚,較先天殿簡陋。
后院:后院又稱第四個院,處太極殿后墻和伏羲城北城之間。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院內設置見易亭、水池、橋亭等,并植有花木。經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整修,成為風景幽美的園林。以后逐漸廢棄。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秦州知州李宏主持重修伏羲廟時,院中的亭、池、橋并未恢復。建國前人稱“后陵”,認為是歸葬伏羲的地方。
來鶴亭:來鶴亭在先天殿西,自成院落。亭院之東墻即廟之西墻。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秦州知州李宏主持重修伏羲廟,忽有白鶴飛臨廟柏,古人視鶴為福壽吉祥的象征,為此建來鶴亭以資紀念。重修情況不詳。光緒二十年(公元1900年),“隴南文宗”任其昌去世,學人私謚“文介公”,辟來鶴亭祠堂,于是此亭亦被稱為任文介公祠。
卦臺山:卦臺山原有山門、戲樓、午門、鐘樓、鼓樓、側殿和伏羲大殿。大殿正中塑有全身貼金、身著樹葉的伏羲大像。大像座下還有一尊兩千多年前的伏羲鑄鐵小像;右側塑一振翼欲飛、造型奇特的龍馬;左側有一木架,架上懸一圓形八卦盤,光亮照人,猶如古代銅鏡。其質料奇特,似木,敲擊卻鏗鏘有聲;似金石,斧鑿紋路卻清晰可辨。殿柱塑有金龍兩盤,張牙舞爪,飛騰盤旋,栩栩如生,為天水不可多得的名勝古跡。歷代文人,留詩甚多。
上一篇:神靈廟·譚公廟·澳門譚公廟
下一篇:名人廟·孔廟·甘肅武威文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