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系北宋司馬光撰寫。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陜州夏縣(今山西聞喜)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
司馬光自幼聰慧,七歲時便聽人講《左氏春秋》。仁宗寶元二年(1039年)考中進士,歷任蘇州判官、大理評事、國子直講、開封府推官等職。仁宗時期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英宗時進龍圖閣直學士。神宗時期升任翰林學士。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被貶出朝廷,閑居洛陽十五年,期間專心編撰《資治通鑒》。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開始任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主持朝政,全面廢除王安石的新法。任宰相八個月而卒,謚號文正,追贈太師、溫國公,世稱司馬溫公。除《資治通鑒》,司馬光還著有《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涑水見聞》、《稽古錄》等。
作為一部劃時代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的問世主要取決于以下兩個因素:首先是政治上的統一。北宋結束了五代以來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統一的中央政權,經濟和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促進了文化和科學技術地發展,刻字印刷術的興盛更促進了文化傳播的速度,這些都給《資治通鑒》的成書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其次是史學自身發展的需要。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荀悅的《漢紀》,這些都是斷代編年史,沒有一部貫穿列代的史書。隨著北宋政治的統一,編寫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就成為時代的迫切需要了。從1066年至1084年,司馬光歷時19年,完成了貫穿古今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它是宋代史學的里程碑,也是中國史學的一大創舉。
《資治通鑒》目錄30卷,考異30卷,正文294卷。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開始記載,到五代末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凡113主,共1362年。以編年為體,記述了周秦至五代所有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全部情況。
《資治通鑒》的史料引用極為豐富,除17部正史,又援用雜史史料多達300余種。對史事的敘述,一件事情往往用數種材料寫成,年月事跡有歧義的地方,考訂后注明取舍的原因。
《資治通鑒》采用分工撰寫和一人定稿、統一修辭相結合的方法。劉恕、劉頒、范祖禹分工協修,司馬光總其大成。編寫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叫做“叢目”,把收集的史料標明事目,按照時間順序進行排列。第二步叫做“長編”,對叢目中的史料詳加考辨,選擇記述較為詳盡者重新編寫。這兩步工作由協修人員擔任,書吏進行抄錄。第三步由司馬光對長編刪改潤色,寫成定稿。
作為供皇帝閱覽的史書,修撰《資治通鑒》的政治意圖非常明確——通過講述歷史,教導為政者多行仁政王道,宣揚以“仁”、“誠”為王道之本的政治哲學,以達到“善可為法,惡可為戒”的政治目的。因此,《資治通鑒》所記內容偏重于政治、軍事,對社會、經濟、文化方面的記述則很簡略。
《資治通鑒》問世后好評如潮,宋神宗贊其:“博而得其要,簡而周于事?!?a href="http://m.tenkaichikennel.net/shiji/zhuxi/"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朱熹贊揚說:“上下若干年間,安危治亂之機,情偽吉兇之變,大者綱要領挈,細者縷析毫分,心目了然,無適而非無處事之方。讀此書,由能開滌靈襟,助發神觀?!保ā锻ㄨb室記》)這主要取決于《資治通鑒》采用的完善的編年敘事方法。這些編纂方法對后世史書的編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首先,按時間先后敘述史事,同時用追敘和結語的手法,說明事件的前因后果,使人一目了然。記述重大歷史事件首尾貫通,刻畫重要歷史人物細致生動,并且扼要地納入了不同時代的典章制度及其實際運用情況,克服了一般編年史書的缺點。其次,史料運用靈活,對人物性格的刻畫及歷史事件的敘述,系統而明晰;敘事簡潔平實,增強了史書的文學性。另外,還刪除了其他史書普遍收錄的一些迷信史料,如符瑞、神異、怪誕等。
因為《資治通鑒》撰寫目的是借古代興衰考今世得失,所以其史料的取舍便以帝王為出發點,這導致內容、觀點和取材的局限?!顿Y治通鑒》基本上是一部歷代政治事件的興衰治亂史,對典章制度雖有所敘述,但遠不如紀傳體中的書或志詳盡系統。對經濟制度和社會生產的記載也比較簡略,尤其是對科學、文化、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等,敘述更少。總之,《資治通鑒》的撰寫目的在于維護綱紀名分、倫理道德,以及規勸國君任用有德之人。在“臣光曰”的評論中,司馬光明確地反對一切革新變法主張,對歷史上有關主張政治改革的言論則一律刪除,進而以古諷今,借攻擊歷史上有關的政治革新以達到攻擊王安石革新變法的目的。另外,輕視文人,認為文人和“資治”無關,因而不載作品,對于傳誦古今的文學,基本從略。
附:
《資治通鑒音注》也叫《資治通鑒》“胡注”,作者是宋元之際的胡三省。
胡三?。?230—1302),原名滿孫,字身之。浙江寧海人。父親胡鑰知書識禮,精通史學。胡三省自幼受其父熏陶,喜愛史書,十四歲便開始閱讀《資治通鑒》。二十六歲中進士。仕途一直不暢,元軍南下后棄官回鄉,開始注釋《資治通鑒》。
胡三省為《資治通鑒》作注,把“音注”放在注釋的首位。胡注不但解釋詞語,還闡述詞語的來歷及變遷情況;對原書記敘不詳或遺漏的內容,則在其下進行補充;對歷代典章制度,也進行了詳細的考證;還訂正歷法,辨析史料的真偽,并對史事有所評論,有助于讀者了解司馬光論贊中借古喻今的“微言大義”。自宋元以來,《資治通鑒音注》廣受重視,是歷來研讀《資治通鑒》的首選著作,影響極其深遠。
現存本以胡三省的《資治通鑒音注》為最通行的版本。
上一篇:《詩經》的價值
下一篇:元、明別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