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明別集
1.《元遺山先生全集》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縣)人。唐朝詩人元結后裔。青少年時代曾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蒙古軍隊南下,他流亡到了河南。三十二歲中進士,做過南陽及內鄉的縣令,官至尚書省左司員外郎。蒙古滅金后,被羈于山東聊城,和北方人民共同遭受到空前的災難,詩人義憤填膺,激起了強烈的愛國思想。后回故鄉從事著述,再未出仕。
《元遺山先生集》共40卷,收錄元好問詩1360余首,題材多樣,內容豐富。元好問的詩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反映了金元時期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元軍的殘暴行徑,沉痛悲歌,感染力極強,具有詩史的意義,是杜甫之后又一現實主義的高峰。如:“高原水出山河改,戰地風來草木腥”(《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后即事》),“單騎驅人動數千”,“更教何處過明年”(《續小娘歌》其三)等。元好問的述懷、詠物詩,雄渾開闊,多悲憤之氣。寫景詩構思新奇,描繪生動,氣勢宏大。
元好問詩學杜甫,講究真實情感。七古、七律的成就最高,七律尤見工力。他的《論詩絕句三十首》對建安以來的詩歌作了較為系統的論述,表明了他喜愛純樸自然、反對人為雕琢的態度。
元好問的詞現存370余首,藝術上取法蘇軾、辛棄疾,內容極為豐富,兼有婉約、豪放諸種風格,被譽為“集兩宋之大成者”,代表作有《木蘭花慢·游三臺》、《水龍吟·水調歌頭》等。
2.《云莊休居自適小樂府》
張養浩(1270—1329),字希孟,號云莊,濟南(今山東濟南)人。歷任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等。厭惡仕途險惡,遂棄官歸隱,屢召不赴。后因救災受職,勞累死于任上。
《云莊休居自適小樂府》收錄了張養浩小令161首,套數2首。作品大多為辭官歸隱時所作。張養浩的散曲可分為三類:一是揭露官場險惡和世態炎涼,感情沉痛,描寫深刻,如《朱履曲》:“禍來也何處躲,天怒也怎生饒?把歸來時威風不見。”二是描寫田園風光和歸隱后的輕松自如,如《中呂·朝天曲》:“掛冠,棄官,偷走連云棧,湖山佳處屋兩間,掩映垂楊岸。”三是同情人民疾苦,代表作為《山坡羊·潼關懷古》,揭示了封建王朝“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社會現實。
張養浩的散曲格調高遠,感情誠摯純樸,文字平白流暢。作品在元散曲中獨具特色,也是元代少數有散曲別集傳世的作家之一。
3.《鐵崖先生古樂府》
楊維楨(1296—1370),字廉夫,號鐵崖、東維子,諸暨(今浙江紹興)人。元末詩壇領袖,其詩被稱為“鐵崖體”。
《鐵崖先生古樂府》10卷,由楊維楨門人吳復編撰,收錄了楊維楨古詩、雜詩共409首。吳復對這些詩大多進行了評注。楊維楨的古樂府較為有名。語言與格調介于盧仝、李賀之間,但流于奇詭怪僻。《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其評價說:“其高者或突過古人,其下者亦多墮入魔趣。故文采照映一時,而彈射者亦復四起。”
4.《宋文憲全集》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今浙江金華)人。宋濂被明太祖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問淵博,擅長散文,文章宗法唐、宋,曲折暢達,雍容渾穆,以辭達、明道、養氣為宗旨,被稱為明代第一大家。
宋濂著述版本較多,有《宋學士文集》75卷,收文900余篇,系宋濂自己編撰,由其子宋燧繕錄,《四部叢刊》據此刻本影印。較完備的版本是嘉靖刻本,嚴榮編輯的《宋文憲全集》,共53卷,收錄文章1400余篇。宋濂的傳記散文成就較高,用筆細膩而簡練,善于利用一些具體的細節來刻畫人物、突出細節,如《記李歌》、《秦士錄》、《王冕傳》等。
5.《誠意伯文集》
劉基(1311—1375),字伯溫,青田(今浙江青田)人。元末進士,因受排擠辭官歸隱,應朱元璋征召,成為明開國功臣。曾被封為誠意伯,后被朱元璋毒害。
劉基的著作主要有《覆瓿集》,收錄寫于元朝末期的詩文;《犁眉公集》,是晚年所作詩文的匯集;《寫情集》,是詞作專集;《郁離子》,是寓言專集;另外還有《春秋明經》。《誠意伯文集》20卷,系后人更定次序,重新編定的文集,除《寫情集》、《郁離子》外共計收文220篇、詩1100余首。劉基詩文兼長,文章俊逸豪邁。明史稱他:“所為文章,氣昌而奇,與宋濂并為一代之宗。”詩包羅古今各體,沉郁頓挫,自成一家,風格上類似于杜甫、韓愈。沈德潛推他為一代之冠。《郁離子》寫于農民起義風起云涌的元末時期,用寓言的形式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也表現了他淵博的學識和富有創造性的進步思想。
6.《高青丘集》
高啟(1336—1374),字季迪,號青丘子,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曾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因堅辭戶部侍郎一職,朱元璋認為他不合作,借故腰斬于南京。
《高青丘集》系徐澄宇、沈北宗以清雍正年間金壇輯注的《高青丘詩集注》為底本,再校以他本而成,是目前最完備的版本。高啟最早的著作是他生前自訂的《缶鳴集》,共12卷,收錄詩歌900余首,由他的內侄周立于永樂元年印行。金壇輯注的《高青丘詩集注》,被認為是較完備的本子,收集許多佚書并附錄作者本傳、圖贊、年譜、時人的哀誄、祭文和后人對他的詩評、雜記,書后有補遺《扣舷集》、附錄《鳧藻集》等。
高啟的詩歌摹擬百家,眾體兼長,雖有擬古傾向,但才情豐富,不滿現實,詩中頗多寄托,是明代成就最高的詩人之一。他描寫農村生活的作品,揭露了統治者的殘暴,表現出對農民的同情關心,如《養蠶詞》、《采茶詞》等。藝術成就最高和最有特色個性的作品是他的七言歌行和七言律詩,如《醉歌贈宋仲溫》、《清明呈館中諸公》等。
高啟與楊基、張羽、徐賁號稱“四杰”。
7.《空同集》
李夢陽(1472—1527),“前七子”之一。字獻吉,號空同子,慶陽(今甘肅慶陽)人。弘治六年(1493年)進士。為人剛毅正直,因同權貴、宦官作對,以至屢次下獄,最終被罷黜。
《空同集》共66卷。李夢陽在文學上“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反對“臺閣體”,對打擊“臺閣體”和“八股文”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他堅持“刻意古節”,句模字擬,逼肖前人,走向了盲目尊古的道路,最終導致了剽竊模擬。他的詩重氣魄,追求雄奇、豪放,作品以樂府和古詩居多,其中也有不少富有現實意義的作品,如《朝飲馬送陳子出塞》揭露了明朝軍隊的腐敗,《玄明宮行》則刻畫了宦官的窮奢極欲。
8.《弇州山人四部稿》
王世貞(1528—1590),字元美,號鳳州,又號弇州山人,太倉(今江蘇太倉)人。“后七子”領袖之一。幼年聰穎,讀書過目不忘。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為官正直,曾觸忤權臣楊繼盛等。后官至刑部尚書,病逝鄉里。
《弇州山人四部稿》174卷,《續稿》207卷,《弇山堂別集》100卷,《畫苑》10卷,《王氏書苑》10卷。《弇州山人四部稿》和《續稿》均按賦部、詩部、文部、說部四部分類。王世貞工詩能詞,主張“文必西漢,詩必盛唐,大歷以后書勿讀”,他作詩自《詩經》至漢魏晉南北朝樂府、李杜詩無不模擬,但他的高明在于往往用古詞、古調寫時事,現實感較為強烈。他寫了不少感時傷世的政治詩,如《鈞州變》揭露貴族藩王的荒淫殘暴,《袁江流鈴山崗當廬江小吏行》譴責了嚴嵩父子的“負國”和橫行不法,《正德宮詞》諷諭明武宗沉湎酒色。王世貞的律詩和七絕很有成就,某些不刻意仿古的詩很有才思。
王世貞的戲曲、散文都較有成就。曲論收錄在《藝苑卮言》的附錄中。王世貞認為,戲曲成功的關鍵,主要在于能否“動人”。傳奇戲曲《鳴鳳記》據傳作者為王世貞。此劇揭露了嚴嵩父子專權賄賂、禍國殃民的罪行,贊揚了楊繼盛等人與權奸誓死斗爭的精神。人物紛繁,形象鮮明,但結構較為松散,人物也缺乏性格特征。
9.《震川先生全集》
歸有光(1506—1571),字熙甫,人稱震川先生,昆山(今江蘇昆山)人。少年即有文名,中舉后,二十余年屢試不第,遂聚徒讀書論道,年六十始中進士。
《震川先生全集》共40卷,其中正集30卷,別集10卷,收錄散文774篇、詩歌113首。歸有光是“唐宋派”的代表,他反對模仿秦漢古文的前后七子,主張繼承唐宋散文的優良傳統。他善于把生活瑣事引至“載道”的古文中,使古文和社會生活密切地聯系起來。文章清淡自然,長于即事抒情,能用簡約平凡的字句,表達真摯的情感。但其散文大多為經解、題跋、議論、墓志、碑銘、祭文、贈序、壽序、行狀以及制義,這類作品內容空洞貧乏。敘事、抒情散文卻多出色之作,這類作品或敘述家庭瑣事、生死聚散,樸素簡潔,親切動人,代表作為《項脊軒志》等;或寫吏治腐敗、百姓困苦、惡霸橫行、倭寇騷擾,表達作者為民請命的心愿,如《九縣告示》、《備倭事略》等;或勾勒刻繪普通人物,如《可茶小傳》、《鹿野翁傳》等;或記載世態民情,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如《壬戌紀行》、《己未會試雜記》等。
歸有光的散文即事抒情,注重細節,結構精巧,波折多變,被后人推崇為明代第一大散文家。但其許多散文內容空洞,言之無物,又多寫瑣屑雜事,缺乏深刻廣泛的社會現實內容。
10.《徐渭集》
徐渭(1521—1593),字文長,號天池、青藤道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天才超逸,但屢試不第。豪放不拘,鄙棄禮法,終生潦倒。多才多藝,自稱“書第一、詩二、文三、畫四”。晚年佯狂,詩文益奇。
《徐渭集》共4冊,收錄有徐渭的詩、文、詞、雜劇,另有補編和附錄。徐渭的詩、文超越同輩。詩、文注重抒發真實情感,與李賀風格相似。徐渭的文學成就主要在于雜劇,作品充分表現了他狂放不羈的性格和憤世嫉俗的叛逆精神,代表作是《四聲猿》,包括《漁陽弄》、《雌木蘭》、《女狀元》、《翠鄉夢》。作品透過喜劇、鬧劇的形式,表現出悲憤的內容,達到了“嬉笑之罵怒于裂眥,長歌之哀甚于痛哭”的境界。徐渭論曲重視南戲,提倡本色,不拘泥音律。他的浪漫主義文學風格對湯顯祖、袁宏道及弟子王驥德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1.《袁中郎全集》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號石公,公安(今湖北公安)人。曾問學李贄,思想、行動頗受其影響。兄弟三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并稱為“公安派”,時人稱為“三袁”。
《袁中郎全集》共40卷,其中文集25卷,詩集15卷。袁宏道的散文自成一家,他打破了傳統古文的格局,促進了文體的解放。著作大體可分為尺牘、隨筆、傳記、游記四類:尺牘大多簡潔凝練,風趣詼諧;隨筆題材豐富,意趣盎然,如《促織》、《斗蛛》等;傳記塑造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如《徐文長傳》、《醉叟傳》等;游記真切動人,語言平易,描寫細膩,文筆優美,善于在寫景中注入主觀情感,如《虎丘》、《滿井游記》、《晚游六橋待月記》等,流傳較廣的正是這部分文章。
袁宏道的詩歌成就遜于散文,現有1700余首。語言通俗淺顯,大多抒發個人情趣,也有部分作品對社會現實進行了批判。
以袁宏道為代表的“公安派”,反對七子的復古主義,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強調文學的時代性,反對貴古賤今;重視民歌、小說,提倡通俗文學。成就主要是散文,他們打破了傳統古文的陳規格局,語言不事雕琢,個性流露自然,對古代散文發展具有一定的貢獻。但他們忽視現實,創作題材狹窄,態度消極避世。
上一篇:《資治通鑒》
下一篇:北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