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風行舟,建立名望》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東漢社會,名人效應巨大。名士之論,往往充滿了奇特的力量; 名家之評,影響著一個人的命運前途。龐統年輕時,生性質樸,鋒芒內斂,由于是荊州名士龐德公的侄子,從小受到特定環境的熏陶,其才華、學識曾得到龐德公的首肯,但未為世人所知。潁川郡 (治今河南禹縣) 名士司馬徽有知人之鑒,龐統二十歲左右去拜訪司馬徽,一席長談,令司馬徽十分驚異,由衷地感嘆龐德公的見識。龐德公曾將諸葛亮比作臥龍,稱龐統為鳳雛,喻司馬徽為水鏡。明察如水鏡的司馬徽品評龐統的才識為南郡(治郢,即今湖北江陵東北)士人之冠。此后,龐統的名聲才逐漸顯揚開來,并被當地郡守任命為功曹。功曹一職在漢代為州郡佐吏,掌管考察和記錄功勞。
周瑜協助劉備奪取荊州之后,兼任了南郡太守,龐統作為功曹,與周瑜有過接觸。周瑜去世之后,龐統護送其靈柩到達東吳。后來劉備兼任荊州牧,龐統以州從事的身份代理湖南來陽縣令。龐統在任上不理政務,結果被免去官職。消息傳開,魯肅、諸葛亮等人均設法力保。在魯肅的心目中,龐統“非百里才”,而是“驥足”,即千里馬之足。魯肅指出,只有讓龐統擔任治中、別駕之類的官職,才能發揮其杰出才干。所謂治中,即治中從事史,為州牧刺史的佐吏,主州選署及眾事,職權極重。別駕,即別駕從事史,也是州牧敕史的佐吏,州牧刺史在轄境巡視政務時,別駕乘傳車同行,總管巡行時的各種事務。諸葛亮譽龐統為“楚之良才”,建議劉備加以重用。
早在劉備向司馬徽咨訪世事時,司馬徽就指出,那些儒生俗士,老死于章句之間,著眼于區區小事,根本不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于俊杰,此地俊杰有臥龍、鳳雛。臥龍與鳳雛,指的就是諸葛亮與龐統。
正是由于社會名流的品評、薦舉,使龐統聲望日隆,從而促使劉備的召見。一番深談,劉備對龐統終于有了認識。龐統的才華得到了劉備的賞識和器重,于是被任命為治中從事。這與原先準備開除龐統的決議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劉備對龐統的信任、親密、厚待和倚重程度僅次于諸葛亮。龐統與諸葛亮一起擔任軍師中郎將,參議軍機大事,并握有兵權。
龐統若無才華,決不會得到當時名士的好評。龐統若有才華,缺少名士之評,不為社會所知,也不可能進入劉備集團的決策核心。個人才華與社會共識的一致,就會給這種才華的發揮提供機遇。
以弘揚道義為行動目標 受儒家思想影響,龐統十分重視倫理道德修養。由于社會動亂,大道衰微,善人減少,壞人增多,這對于以振興古風、弘揚道義為己任的龐統來說,無疑會深感震動。龐統經過思考,將改變這一局面的關鍵問題,定位于人才培養。認為只有樹立完美的社會精神形象,大面積地舉薦人才,形成一種聲勢,就可以達到對社會的改造,完成移風易俗的目的。龐統的具體做法是拔高典型人物,使人仰慕,以吸引大眾,帶動社會風氣的根本改善。他認為,即便所樹立的典型存在名不符實的情況,十個人中至少也可以有一半與實際評價相一致,通過這些人到社會上做工作,弘揚禮教,就會取得成效。
上一篇:《借風行舟,巧奪天工》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下一篇:《借風行舟,政從己出》三國謀略智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