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聯趣談·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開貞,乳名文豹,筆名除郭沫若外,還有郭鼎堂等,四川樂山縣沙灣鎮人。1913年底,赴日留學。此間受中外諸家多種影響。五四運動爆發,先后發表《鳳凰涅槃》《地球,我的母親! 》等名篇。1921年與成仿吾、郁達夫等成立創造社。1923年歸國。1926年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副主任。次年參加南昌起義。1928年赴日,從事中國古代史、古文字學的研究。1937年7月25日,郭沫若只身潛回祖國,從上海抵武漢,領導文化界抗日宣傳工作。這期間,寫歷史劇《屈原》等多部作品。抗戰勝利后,離重慶去上海,后去香港,寫《抗戰回憶錄》(后改《洪波曲》)。1949年2月抵北平。7月當選為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主席。曾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政務院副總理、中國科學院院長等職。生平著述很多,現有 《郭沫若全集》行世。
公生明,偏生暗
智樂山,仁樂水
1948年冬,遼沈戰役正進入高潮,沈陽市容一片蕭條。思想史專家侯外廬在一家古玩店發現一枚印章,刻著“公生明,偏生暗”6個字。刀法老辣爽利,布局氣魄非凡,尤其是“明”與“暗”兩字,線條勁挺,“明”故意大些,“暗”著意小些,形成對比,很切題。當時一般人已沒有心思買這玩意。但老板看侯外廬的氣質、風度,知道是行家,一錢不讓成了交。不久,郭沫若看到這方印章,很是喜歡,侯外廬就把印章送給了他。為了答謝侯的盛情,郭沫若寫了一副對聯送給侯外廬作紀念,上聯就是“公生明,偏生暗”,下聯是“智樂山,仁樂水”,對仗工整,內容也貼切、深邃。
粉碎四人幫春回宇內
促進現代化勁滿神州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使病中的郭沫若身心獲得了解放。3個月后,新春佳節來臨。郭老歡喜異常,把小女兒郭平英喚到身邊,讓平英為他磨墨,他一口氣寫下這副春聯。寫完后,郭老又寫下了“凱歌高唱”四個字橫披。之后他告訴女兒: “把春聯貼在門上。”平英高高興興地把春聯貼在大門上。紅彤彤的紙,蒼勁的大字,一下子把北京前海西街18號郭宅的節日氣氛烘托出來了。郭平英把這副對聯看了又看,心里很不平靜。她知道,家里過春節已經好多年不貼春聯了。父親今年親筆寫的春聯,是他老人家情動于衷而發啊。郭老雖然心情愉快,可過了一會兒又坐下沉思,想起了“文革” 中自己失去的兩個兒子民英和世英。
從一些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到,郭老的兒子民英有音樂天資,靠自學小提琴被錄取為中央音樂學院學生。中央音樂學院的一個學生給中央領導寫信,說郭民英把家中錄音機帶進學校是搞特殊化。對此,民英精神壓力很大,決定放棄音樂去當兵。他在部隊表現積極,成為預備黨員。由于“文革”中父親被沖擊,他患了重病,于1967年4月病故。民英的死,給郭老以沉重打擊。
誰料一年后的4月19日,在中國農業大學讀書的郭世英又遭到造反派的綁架和毒打。郭沫若得知消息后,打算向周恩來總理求救,但當他看到總理忙碌的身影,話到嘴邊,又壓了下去。可是就在這天晚上,世英被造反派活活打死。
一年之隔,郭老一連失去兩個兒子,他心痛欲碎,只是伏在案頭,用顫抖的手執著毛筆,工工整整地抄寫兒子留下的日記,寄托自己的哀思。
“四人幫”被粉碎了,可兩個兒子再也看不到父親寫的這副春聯了,再也回不到父母身邊了。郭沫若書寫的這副對聯表達了全國人民獲得第二次解放的心聲。兒子在九泉之下也應該感到欣慰了。
剪紙斗彩,秋色迷人
作字題詩,春風滿座
1962年秋的一天早上,茅盾來到佛山民間藝術研究社,參觀了社內陳列的秋色、燈色和剪紙。當他來到書畫陳列室的時候,看到郭沫若1961年前來參觀時留下的一首詩。詩中寫道: “憑將秋色千張紙,奪取乾坤不像春。神似人靈神已廢,而今百姓盡為神。”茅盾先生說,郭老的這首詩寫得很絕妙,既高度評價了富有傳統特點的秋色藝術,又贊譽了創造這一藝術的人民群眾。具有500年歷史的佛山秋色,的確是很有特色的。這些用廢紙、木片、蠟、泥等制成的各種人像、動物、器皿、花果等,造型逼真,有的可以以假亂真,歷年來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茅盾將郭老這首詩反復讀了幾遍。負責接待的同志看他興致勃勃,便請他留下墨寶,茅盾欣然寫下“剪紙斗彩,秋色迷人”8個字,落款的后面卻留下了旁邊空白。大家看著這副“半副題詞”,都覺得奇怪。可他卻笑道:“這自有妙用。”
茅盾離開沒多久,藝術研究室接到了郭沫若來參觀的通知。郭老雖是第二次參觀,但對秋色工藝還是十分細致地觀看品評。后來,他在書畫室看到茅盾這一副半邊題詞,笑著說: “這要考難題了。”他思索了一陣,便在原題詞后面,揮筆補上“作字題詩,春風滿座”8個字,與茅盾所題正好成一副對聯。此時,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茅盾先生這半副題詞的妙用就在這里——讓郭老對對子。
生產產詩歌,詩歌歌生產,熱帶作物區里作詩,詩歌最熱
勞動動教研,教研研勞動,紅旗照耀光中施教,教益通紅
此聯上聯出自詩人蕭三,下聯為郭沫若所續。1961年3月,蕭三到海南島儋縣參觀華南熱帶作物研究所和華南熱帶作物學院,當時這兩個單位正值初創時期,條件很差。師生們一面開荒建房,一面上課學習。蕭三為師生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所感動,提筆撰一句,就是本聯之上聯。蕭三將下聯空著,并題附言:“希望有后來高明者對下聯。”事有湊巧,時隔三天,郭沫若也來這里參觀,看了上聯,便信手為之續出了下聯。
方懸四月,疊墜雙星,東亞西歐同殞淚
欽誦二心,憾無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
這是郭沫若為魯迅寫的挽聯。挽魯迅的聯很多,佳作亦不少。郭老的這副對聯,不但情真意切,而且寫得十分巧妙。魯迅死于1936年10月19日,蘇聯高爾基死于同年6月18日,“雙星”即指魯迅與高爾基。“二心”是指魯迅的 《二心集》。上聯“方懸四月 (才隔四個月),疊墜雙星”,即自對(月借“月亮”義與星對) 又與下聯“欽誦二心,憾無一面”相對。“東亞西歐”與下聯“南天北地”相對。數詞、方位詞分別相對,對仗工整而又渾成,非斫輪老手何能臻此。
真理唯馬克思主義
如來是桂百煉先生
曾經參加過“一·二八”淞滬抗戰的陳銘樞將軍,字真如。他是當時著名佛學家桂百煉先生的弟子,對佛學頗有研究。1938年在武漢時,陳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指導委員。有一天,他和李濟深、黃琪翔、余心清一齊造訪政治部第三廳廳長郭沫若,與正在磨墨寫字的郭沫若談笑。陳銘樞說: “聽說沫若兄善對嵌字聯,今天要勞駕你了,有人用梵文兩句將我的字‘真如’嵌了含真字的上聯,尚無下聯,請你也用梵文對如字的下聯吧。”郭沫若笑著說:“你是故意來找麻煩的,梵文我已多年未涉獵,手邊又無書可參考,怎么對呢?”李、黃、余叫陳趕快把上聯念出來,都說沫若兄一定能對好。陳于是念出上聯“真有人古,誰為真宰”,嵌了兩個真字,郭沫若偏著頭想了一會兒,對曰: “如是我佛,此即如來”,嵌了兩個如字,自然渾成,珠聯璧合。大家一齊鼓掌叫好。又要求寫成條幅,郭亦不推辭,一揮而就。
國民政府遷到重慶后,郭沫若曾生過一場病,陳銘樞來看望他,跟郭沫若談論起桂百煉充滿佛教哲理的辭世詩,乘機又要求郭將他的字再嵌一聯。郭沫若思索片刻,揮手寫下了 “真理唯馬克思主義,如來是桂百煉先生”,以鶴頂格嵌了真如二字,上聯表達了他對馬克思主義堅定信仰,下聯哀悼桂百煉先生,雖然明白如話,卻是工整貼切。
昨天偷桃鉆狗洞,不知是誰
他年攀桂步蟾宮,必定有我
郭沫若從小聰敏過人,6歲就能吟詩作對。他剛念私塾時,塾師嗜好釣魚。有一次,學生們趁老師釣魚的空子,跑到學校后面一座寺廟里,偷吃了老和尚的桃子,郭沫若也在其中。老和尚找到塾師家告狀,塾師表示一定狠狠教訓學生。第二天,塾師手持戒尺,訓斥頑皮的學生,并在黑板上寫了一行字:“昨天偷桃鉆狗洞,不知是誰? ”并誘導學生: “誰能對出下聯,可以免罰。” 郭沫若走向黑板寫出下聯: “他年攀桂步蟾宮,必定有我。” 因這下聯對得好,老師驚喜不已,竟一概免打。
昨天偷桃鉆狗洞,不知是誰 他年攀桂步蟾宮,必定有我
行書五言聯 郭沫若
行書七言聯 郭沫若
上一篇:收藏趣談·鄭逸梅
下一篇:閑章趣談·金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