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洪先
一、“吉安三羅”
明代, 吉安府出了3個名人, 皆姓羅, 人稱“吉安三羅”,他們是: 永峰(今屬江西)人羅倫,吉水(今屬江西)人羅洪先、羅大。羅倫是成化二年(1466)的狀元,為人剛正,嚴(yán)于律己,學(xué)識淵博。羅大


羅洪先,字達(dá)夫,號念庵。父羅循,進士出身,疾惡如仇。他曾做過兵部武選郎中,執(zhí)掌兵部第一司——武選清吏司,職司武將的選拔。一次,兵部考選武官,有24名指揮使(統(tǒng)領(lǐng)5600人的軍官)時常出入權(quán)宦劉瑾之門。劉瑾是興平(今屬陜西)人,年輕時自閹入宮,被派去東宮侍奉皇太子朱厚照。弘治十八年(1505),明孝宗駕崩,朱厚照即位,是為武宗。劉瑾被提升為24個宦官衙門中最重要的司禮監(jiān)的太監(jiān)。武宗荒淫,沉湎聲色,不理朝政,劉瑾乘機弄權(quán),公卿百官多投其門。羅循素鄙夷、憎恨劉瑾,見那24名指揮使巴結(jié)劉瑾,早就憤恨,此番考選武將,遂以他事奏罷他們的領(lǐng)兵權(quán)。劉瑾聞訊大怒,斥罵兵部尚書王敞。王敞膽小,匆匆回到兵部,敦促羅循重新上奏,恢復(fù)那24人的職位。羅循拖延,遲遲不辦。不久,劉瑾因擅權(quán)太甚而觸怒了武宗,被處死。王敞十分感謝羅循,使他少了一條黨附劉瑾的罪狀。此后,羅循歷官鎮(zhèn)江(府治丹徒,今江蘇鎮(zhèn)江)、淮安(府治山陰,今江蘇淮安)知府,徐州(今屬江蘇)兵備副使。
羅洪先深受父親的影響,剛直不阿。他年少時崇拜的另一個偶像,是為人剛正的羅倫。羅倫的家鄉(xiāng)永峰縣毗鄰吉水,羅洪先引為同鄉(xiāng)同姓的先賢,頂禮膜拜,奉為榜樣。
15歲那年,羅洪先讀了王守仁的《傳習(xí)錄》。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今屬浙江)人,人稱“陽明先生”。他繼承、發(fā)揚了南宋陸九淵的“心學(xué)”,把孝親、忠君等封建倫理說成是人心固有的,要人們努力體認(rèn)、履行。但他置“吾心”于崇高地位,在反對程朱理學(xué)的束縛、啟迪人們心智上有重要作用。《傳習(xí)錄》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羅洪先拜讀后,極推崇“王氏心學(xué)”,準(zhǔn)備動身去余姚師從王守仁。羅循覺得兒子年少,出遠(yuǎn)門不放心,沒有讓他去,讓他拜同村的李中為師。
李中,字子庸,正德九年(1514)進士,官至副都御史。李中為人廉潔剛直,不畏權(quán)貴。王守仁鎮(zhèn)撫贛州(府治贛縣,今江西贛州),邀請李中為屬吏。李中在儒學(xué)上有極高造詣,深受陸王“心學(xué)”的影響。
羅洪先師從李中多年,得其真?zhèn)鳎蔀槔钪械囊吕弬魅耍瑢W(xué)識頗令鄉(xiāng)人稱贊。
嘉靖八年(1529),羅洪先殿試奪魁。此科進士凡323人,后來出了不少名人。如第一甲第二名,即俗稱的“榜眼”程文德,為一代名儒; 第二甲第一名唐順之,也為一代名士,其文章深受時人及后人推重。在323名進士中,名聲最大的,要數(shù)狀元羅洪先。他潛心研究王守仁的“心學(xué)”,成為“王氏心學(xué)”重要的傳人。
二、無意仕途
新科狀元例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羅洪先也不例外。但他對這個榮耀的官位極為冷淡,他孜孜以求的不是仕途騰達(dá),高官顯位,而是王守仁的“心學(xué)”。出任翰林院修撰不久,便托辭告歸。岳父、太仆卿曾直見了他,高興地說: “吾婿膺狀元桂冠,實在榮幸!”羅洪先卻不以為然地說: “儒者的事業(yè)有比殿試奪魁還要大的。這狀元3年出一個,實在沒有什么可高興的。”岳父大人語塞,但更佩服羅洪先的見識。
羅洪先閉門謝客,研習(xí)學(xué)問。不過,若是父親的客人來了,他必跑前跑后迎送、款待。他衣冠整齊,面帶微笑,擦拭座席,行酒斟茶,極為熱情。客人走后,他便急急忙忙回書房讀寫。
羅洪先在家一住就是2年,直到有人劾奏他告歸逾期,才北上進京供職。
不久,老父羅循病亡,羅洪先辭官回家服喪。他在父親墳旁搭了間茅廬,地上鋪張草簾子,就是他的寢具。疏食水飲,遠(yuǎn)歌舞娛樂,一人在茅廬中獨居3年。除了以時祭奠亡父外,便埋頭讀書、著述。父喪剛除,母又病故,羅洪先又為亡母服喪3年。
等母喪除,羅洪先搬回家中居住,已是嘉靖十八年了。世宗皇帝詔拜春坊左贊善。春坊是東宮衙門; 贊善是春坊官員之一,掌贊諭道德,侍從文章,無多大職權(quán),僅備翰林院官員升轉(zhuǎn)之用。也就是說,羅洪先出任此官,僅是一個過渡,不久將有升轉(zhuǎn)。只要甘于寂寞,別生是非,他的仕途是光明的。
但是,羅洪先偏偏不甘寂寞,躍躍欲試,為鞏固、發(fā)展大明帝國出謀劃策。
當(dāng)朝天子世宗皇帝是個昏君,他最感興趣的是拜仙禱神,祈求長生不老。他在宮中設(shè)壇祈禱,信用道士,以畫符念咒為事的道士邵元節(jié)、陶仲文皆官至一品。拜仙禱神非但沒能延年益壽,世宗年紀(jì)輕輕便大病纏身,常常不能上朝。羅洪先見狀,遂聯(lián)合司諫唐順之、校書趙時春上疏,請于來年正月初一大朝會時,讓皇太子朱載垕出御文華殿,受百官朝賀。他們的用意不言而喻,是要皇太子臨朝,代世宗處理朝政大事。這是史無前例的,任何一個封建君主都不愿在有生之年把權(quán)力讓給兒子掌管。世宗御覽了他們的奏疏,龍顏大怒,憤憤地罵羅洪先三人狂悖不道,最后,他又假裝慈悲,“從輕”發(fā)落羅洪先三人,黜官為民。
羅洪先打點行裝,南下還鄉(xiāng),回到了吉水。
他的仕宦生涯從此結(jié)束,前后算起來,他做官的時間僅二三年而已。
三、潛心研習(xí)“心學(xué)”
羅洪先回歸故里,潛心研究學(xué)問。他甘于淡泊,一心治學(xué),自天文、地理、禮樂、典章、河渠、邊塞、戰(zhàn)陣攻守,至陰陽、算數(shù),無不精究。但他不是那種“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人,對國計民生也極為關(guān)注,留意咨訪,多有建樹。吉水田賦征攤既亂且多,他請知縣大人整頓,知縣便委托他負(fù)責(zé)此事。羅洪先在深入調(diào)查研究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改革方案,黎民百姓拍手稱快。一年歉收,發(fā)生饑荒,羅洪先致函鄰縣求助,得粟數(shù)十石,賑濟饑民; 一股揭竿而起的饑民攻入吉安府,知府大人驚恐萬狀,羅洪先為他籌劃戰(zhàn)守,起義者見無機可乘,退出吉安。他的治國理民之才和他的淵博學(xué)識一樣受人稱贊。
好友唐順之應(yīng)召復(fù)出,征求他的意見,他說: “從前已隸名仕籍,此身便不由己了,怎能學(xué)處士?”唐順之遂決心復(fù)出,并邀羅洪先一同出仕; 權(quán)臣嚴(yán)嵩是袁州分宜(今屬江西)人,與羅洪先算是江西同鄉(xiāng),也邀他出仕,皆被羅洪先拒絕了。
羅洪先決心終生為民。除了參與吉安的地方建設(shè)外,便潛心做他的學(xué)問。
羅洪先宗王守仁“心學(xué)”,贊同他的“致良知”說教,即要求人們用心去體悟原本就存在于心中的倫理道德。因此,他也是一個主觀唯心主義者。他要人們摒棄一切欲望,皈依倫理道德。他曾這樣說: “文人學(xué)習(xí)的目的在于經(jīng)世致用,而無欲是基礎(chǔ)。只有無欲,然后去經(jīng)世,見識才精辟,力量方巨大。”他與王守仁的高足王畿是好友,但在“心學(xué)”上二人有分歧。王畿說“致良知”不費吹灰之力,羅洪先則譏斥道:“世上豈有現(xiàn)成的良知?”在他看來,“致良知”是要花一番工夫的。二人學(xué)術(shù)思想不一,但友情不減。
吉水境內(nèi)有山,山中有石洞,曾是虎穴。羅洪先整治了一下,入居洞中,題曰“石蓮”。他謝絕賓客,靜坐一榻,潛心研習(xí)“心學(xué)”。
穆宗隆慶元年(1567),羅洪先病逝。穆宗詔贈光祿少卿,謚號“文壯”。吏科給事中陳瓚上疏請撫恤羅洪先,穆宗詔準(zhǔn)。
神宗朝,御史錢一本奏請以羅洪先從祀孔廟。南京戶部郎中唐伯元請于吉水建祠祭祀羅洪先。
羅洪先的門生不少,最有名的是吉水人鄒元標(biāo)、黃梅(今屬安徽)人瞿九思。鄒元標(biāo)也為一代名儒,官至左都御史、太子太保; 瞿九思學(xué)問廣博,為一代文學(xué)家,官至廣平(府治永處,今河北永年東南)知府。
上一篇:羅倫
下一篇:舒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