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醫藥文化·虛實補瀉
中醫治療方法之一。意指對虛證采取補益有關臟腑和對實證清瀉有關臟腑的治療方法。中醫認為,按五行相生相克的關系,內臟相互關系的失調,大都以生與克各個環節中的生克動態平衡破壞而反映出來。故在治療方法上產生了“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太過抑其強,不及扶其弱”之論。所謂“虛則補其母”即當某一臟腑虛弱時,除可直接補益該臟腑外,還可從整體出發,補益與其關系密切的另一臟腑。例如傷勞病,久咳肺虛,脾胃不振,減食便秘,叫做肺金虛損在先,久之累及脾土,致脾失健運。治療可以用補脾益肺的方法,叫做培土生津(金)。所謂“實則瀉其子”即當某臟有病,是由于另一臟的功能亢盛所引起時,可以瀉其亢盛的一臟。例如:肝陽上亢,肝郁化火致面赤頭痛,急燥易怒,心煩不眠,因心為肝之子,故可以用瀉心火的辦法。由于“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方法,是按五行的“生克”次序而制定出來的,雖有時十分有效,但也有一定的片面性。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藏戲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褒斜道石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