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政治文化·仁政
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提出的儒家施政思想。孔子提倡禮治和德政,孟子予以繼承和發展,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于政治,提出“仁政”學說。孟子認為王者施政即“施仁”的過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孫丑上》。仁政就是“不忍人之政”,就是王者的仁義之心推己及人的結果。強調以仁義道德原則作為施政的根據,還提出了極富民主色彩的“民貴君輕”的思想。仁政的具體內容有:實行井田制;“制民之恒產”,給農民以固定的土地,不違農時,“取于民有制”;“設為庠、序、學、校以校之”。堅決反對與仁政相對的暴政,與王道相反的霸道。孟子認為通過仁政就可以達到“得民心”,進而“得天下”,統一天下的目的。孟子的這一主張雖在當時未被統治者所采納,但兩漢以后卻受到重視,產生巨大影響,在中國哲學、政治等思想史上均占重要地位。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科技文化·京張鐵路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政治文化·偽三民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