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先秦時代的農學·精耕細作技術體系的萌芽及其初步總結
我國農業精耕細作技術首先萌芽于黃河流域的溝洫農業中。黃河流域土壤疏松肥沃、平原開闊,但雨量偏少,分布不均。從原始社會末期開始,黃河流域居民逐步向比較低平的地區發展農業。這些地區土壤比較濕潤,可以緩解干旱的威脅,但卻面臨一系列新問題。黃河流域降雨集中,河流經常泛濫,平原坡降小,排水不暢,尤其是黃河中下游平原由淺海淤成,沼澤沮洳多,地下水位高,內澇鹽堿相當嚴重。要發展低地農業,首先要排水洗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國上古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創造了溝洫農業。溝洫是農田中縱橫交錯相互連通的各級排水溝渠。它從田間小溝——畎開始,修畎時挖出的土堆在田面上,形成一條條長壟,叫做“畝”。“畎畝”相互為用,成為上古農田的代稱。溝洫道路是當時農民份地地界的一部分,因而又成為井田制的標志之一。溝洫農業是壟作形式的旱地農業。在壟作基礎上,條播和中耕技術也出現了。三者的結合成為我國農業精耕細作技術的最初萌芽。相傳大禹治水后恢復和發展低地農業,“致力乎溝洫”。周族先祖棄小時種莊稼,“禾役 (列)穟穟(通遂,義為通達)” (《詩·生民》),已有條播跡象。而殷周時代對中耕十分重視,周天子甚至要在藉田中舉行“耨禮”。可見,這些技術出現頗早;但其系統總結是在《呂氏春秋》的《任地》和《辯土》中。《任地》篇首提出的十大問題中已包含了改造土壤澇洼返堿狀況、防止水土流失、防止田間雜草蔓延、使莊稼地通風等任務。這些問題解決的基礎是修造畎畝農田。畎畝農田的利用原則是“上田(高燥田)棄畝”即把莊稼種在壟溝中,“下田(低濕田)棄圳”即把莊稼種在壟臺上;當時普遍采用的是后一種形式。《辯土》把大畎小畝,浪費地力稱為 “地竊”,把禾苗無行列,相互擠壓稱為 “苗竊”,把農田草荒稱為“草竊”,合稱“三盜”,是農作之大忌。要求畎畝結構合理,“畝欲廣以平,圳欲小以深,下得陰,上得陽,然后成生”。播種要疏密得宜,為此實行條播,面寬五周尺的畝上種兩行莊稼,務使“衡(橫)行必得,縱行必術(通達)”,以利通風透光和中耕。每蔟留苗三株,使禾苗幼小時有生長空間,以利分蘗,長大后能互相扶持,以防倒伏。在這基礎上實行的中耕,不但除草務盡,而且包括間苗和定苗,要留強去弱,使之長勢劃一。以上技術的中心思想,一是去掉影響作物生長的各種不利因素,為作物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二是協調作物個體之間的關系,建立最佳群體結構,使作物的生長由無序變為有序。這在當時不能不說是十分光輝的技術經驗和農學理論。西歐中世紀長期實行平作撒播不中耕的休閑農業,相比之下,外國學者稱中國傳統農業為中耕農業。這種中耕農業,可以追溯到殷周時代以至更早,它是與壟作、條播等技術相配合的,其基礎正是溝洫農業。
上一篇:徐學·關于徐霞客的研究·名號、生卒研究
下一篇:先秦儒學(孔孟荀)·漢代儒家思想的復興與“先秦儒學”研究·經學的“先秦儒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