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后世和朝、日對理學的研究和評論·清代
清代理學亦被定為官學,朝廷大力提倡。但在乾隆嘉慶以后,訓詁考據(jù)學盛行,理學只初期有所研究,清末,則處于沒落之中。其代表人物提出了如下一些研究觀點:
①“即氣是理”和“氣質之外無義理之性”論。這是陸世儀提出的命題。陸世儀(1611—1672),字道威,號桴亭。江蘇太倉人。主要著作有《思辨錄》、《桴亭文集》。
陸世儀被認是恪守程朱理學者,但他晚年與早中年有所不同,在世界本原問題上,早中年主理本,曾說“太極為理,兩儀為氣。人之義理,本于太極;人之氣質,本于兩儀。理居先,氣居后。理為主,氣為輔。條例判然”(《思辨錄》)。又說“太極不過一無形之理而已,這便是生天生地的根因”(《桴亭文集·太極圖說講義》)。這些完全是復述朱熹的觀點。但晚年卻有新的提法:“夫即氣是理者,以為氣之中即有理”(《思辨錄輯要》卷二十三)又指出,“天地間無非是氣”(同上書,卷九)。“天只是氣,日月五星二十八宿,皆氣中之物”(同上書,卷十四)。又把“道”(理)解釋為自然界之規(guī)律:“道者,天地自然之道” (同上書,卷一),這就離開了程朱理本論。
陸世儀又提出“非于氣質之外別有所謂義理”的命題。早年他亦信程朱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的分法。明崇禎十年(1637)49歲后提出氣質之外無義理之性的論斷,說“性斷離氣質不得”,“氣質之外無性”(《思辨錄輯要·后錄》卷四)。又指出“性者,氣質之理也?!?“氣質中間所具之謂之性” (同上書,卷五)。他解釋義理之性說:“是即氣質中合宜而有條理者指明之也。何者為合宜而有條理?則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四端是矣。……而非于陰陽形氣之外,別有一物焉,謂之義理,即人可以得之為性。”(《性善圖說》)還公然指責宋儒“離氣質而論性必至入于禪”(《思辨錄輯要·后集》卷四)。這些觀點似非陸世儀獨創(chuàng),他曾從學劉宗周,其論性與劉宗周毫無二致,思想淵源無疑在劉宗周處。(參見衷爾鉅著《蕺山學派哲學思想》 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②道統(tǒng)與治統(tǒng)合一論。這是李光地提出的思想。李光地(1642—1718),字晉卿,號榕村,福建安溪人。深得康熙帝信用。主要著作有《榕村全集》、《論孟札記》、《中庸章段》等。
李光地反對說儒學與帝王統(tǒng)治之學異,強調二者之一致,竭力把理學變成露骨的帝王之學,提出道統(tǒng)與治統(tǒng)合一論。他在向康熙帝《進讀書筆錄及論說序記雜文序》 中說: “臣又觀道統(tǒng)與治統(tǒng)古者出于一”,只是“后世出于二”,“皇上又五百年應王者之期,躬圣賢之學,天其殆將啟堯舜之運,而道與治之統(tǒng)復合乎!”(《榕村全集》卷十)這實即主張道統(tǒng)為治統(tǒng)服務,公然把理學變成封建統(tǒng)治的侍婢。與李光地同時代的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也提出“治統(tǒng)”與“道統(tǒng)”關系,卻認為“天子之位也,是謂治統(tǒng)。圣人之教也,是謂道統(tǒng)。”只要道統(tǒng)存,即使被竊被篡被奪的治統(tǒng)還是可以恢復。其論是為民族復興作理論準備的,顯然與李光地之論異旨。
③“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論。這是清末張之洞提出的主張。張之洞 (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河北南皮人。主要著作有 《勸學篇》。
張之洞在西方思想沖擊下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他所說的“中學”,指以漢學為讀書方法,程朱理學為行動指南。說“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不必盡索之于經(jīng)文,而必無悖于經(jīng)義。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為德,以尊主庇民為政,雖朝運汽機,夕馳鐵路,無害圣人之徒也”(《勸學篇·今通》)。可見,他把中學與西學看作本與末的關系,其思想實質以器變道不變?yōu)榛A。
理學家陸隴其 (1630—1693) 還提出 “尊朱黜王”論??吹搅四纤我詠碛芍礻懼疇幍街礻懞蜁约坝行┤擞芍烊腙憦亩o程朱理學帶來“不純”之弊,他以程朱正宗自居,極力排黜王守仁心學,維持朱學統(tǒng)治地位。他說:“宋朱子為正學,不宗朱子,即非正學”,“今日起敝扶衰,惟在力尊紫陽(朱熹)學”(《三魚堂文集·答秦定叟書》)?!瓣柮髦畬W不熄,則朱子之學不尊”(同上書,《上湯潛庵先生書》)。陸隴其的主張反映理學到清代的危機和趨于沒落。
上一篇:四史學·《后漢書》研究史略·清代:校勘注釋考證補表等全面豐收時期
下一篇:禮法學·現(xiàn)代禮法學研究·港臺禮法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