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學·水利的起源和建設的第一次高潮(公元前二十二世紀至秦漢時期)——傳統水利學奠定基礎·水利事業的全面開創
臨水而居是人類最初求生存的必然選擇,隨著社會的進步,農耕文明的興起,對水源的依賴就更密切。但是,自然災害特別是洪水災害的威脅,由于居住區域的擴大和農業的發展而產生并愈加嚴重。防洪治河作為水利的主要組成,首先為人類的生存而確立。
1.防洪治河工程起源與成就
約公元前二十二世紀,歷史已經進入了原始公社末期,農業進入了鋤耕階段,在黃河等大江大河的下游平原生產和生活首先遇到的是如何防止洪水的危害。相傳當時黃河流域發生了一場空前的大洪水災害。滔天的洪水淹沒了廣大平原,包圍了丘陵和山崗,人畜死亡,房屋被吞沒。這時禹繼其父鯀治水,他一改鯀堙堵治水的方法,疏導分流洪水,將黃河下游入海通道“分播為九”,經過十多年的艱苦努力,終于制服了洪水。
大禹治水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并對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對奴隸制國家的形成,起著催化劑的作用。
大禹治水主要采用疏導的方法,那是適應當時人口不多、居民點稀少的社會實際的。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社會經濟發展了,不能再任黃河在廣袤的平原上往返大幅度擺動了,筑堤防洪應運而生。堤防自然是防洪的有效手段,然而大量的泥沙堆積在下游河床里,也不斷抬高河床,惡化防洪條件。自漢武帝開始,黃河下游頻繁決溢。至西漢末年,由朝廷倡導開展了關于治河理論的爭論,治河方略林林總總,對后世影響較大的主要有疏導、筑堤、改道、水力刷沙、滯洪等法。值得注意的是賈讓提出的治河三策。他認為完全靠堤防約束洪水的作法是下策; 將防洪與灌溉、航運結合起來的綜合治理是中策;治河上策是留足洪水需要的空間,有計劃的避開洪水泛濫區去安置生產和生活。本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實行的非工程防洪措施理論,也包含著躲避洪水的措施在內。這種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努力謀求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哲學認識,是有其積極意義的。
2.多種形式的大型灌區興建
這一時期大型灌溉工程建設形成高潮。這是興建的著名的水利工程很多,如無壩引水的工程有都江堰、鄭國渠,有壩引水的工程漳水十二渠,蓄水工程芍陂等。
在今成都平原的都江堰、陜西的鄭國渠(今涇惠渠的前身) 都是秦統一六國前為了增加統一戰爭的戰略物質儲備而興建的灌溉工程。都江堰是岷江上的引水工程,至今已成功地運行了二千二百五十年,灌溉面積也增加到一千零八十六萬畝。它是無壩取水樞紐,渠首主要依靠魚嘴分水、飛沙堰溢洪、寶瓶口控制引水。具有灌溉、防洪、放木等多種效益,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杰作。在世界上如此規模又有數千年歷史的水利工程,恐無出其右者。晚于都江堰十年,公元前246年在秦國又興建了鄭國渠,鄭國渠在涇水上,最初是無壩取水,后因河床不斷下切,引水口逐漸上移,至民國年間,由李儀祉先生主持,改為有壩取水,即今之涇惠渠。西漢司馬遷在《史記·河渠書》中稱:“秦以富強,卒并諸侯。”可見水利建設在社會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3.運河和水運的開創
春秋末年吳王夫差為與中原諸侯爭霸,開通了著名的邗溝。邗溝自揚州北上,借助天然水道,直抵淮陰,首次溝通了長江和淮河。此外還有溝通黃河和淮河的鴻溝,和溝通長江支流湘江與珠江水系漓江的靈渠。靈渠建成于公元前219年,在秦始皇統一嶺南大業和促進嶺南經濟文化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上一篇:考試制·遼、金、元三代民族歧視政策下的科舉制·民族歧視政策下的元代科舉
下一篇:水利學·近代科學技術的引進(1900年至1950年)——傳統水利逐漸堙沒·水利科學與技術的引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