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學(孔孟荀)·孟子的生平與學說·政治思想
孟子把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一方面區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系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系,主張統治者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線索。這種思想是從春秋時期重民輕神的思想發展而來的,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著名命題,他的仁政的各項具體措施就是以這個總的思想為指導制訂出來的。孟子所說的仁政也叫作“不忍人之政”,它建立在統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礎上。孟子說:“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種同情仁愛之心。但是,這種同情仁愛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愛”,而是從血緣的感情出發的。孟子主張“親親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求統治者推己及人,把這種血緣的感情運用到政治上來。如果最高統治者不這樣做,大臣應該去糾正他的思想,“格君心之非”。對于貴戚之卿,“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
上一篇:尚書學·宋代承用偽《古文尚書》及巨大發展與疑辨·據偽古文《大禹謨》建立理學(道學)
下一篇:劉學·文學理論精華·文學的繼承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