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儒學與中國史學·儒家思想與中國傳統史學思想
人類社會客觀存在著各種歷史現象及其發展過程,歷史學的任務就是通過對歷史現象和過程的探尋和描繪,揭示其中的歷史規律。不同時代,不同階級的史家以不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歷史,寫出不同的歷史作品。他們之間,有沿襲、有變革,逐漸使史學有所發展。史家怎樣研究歷史現象及其過程,怎樣認識歷史規律,以怎樣的態度和方法寫作史書,都在他的史學思想指導下進行。不同的史學思想必然會給史家帶來對歷史的不同看法。例如對待歷史的變動,孔子認為夏、商、周三代的禮制基本上因循不變,只是有一點“損益”,他還由此演繹到“百世”,認為歷史的運動永遠只是這樣在量上增減,所以,他得出自己對于以后的歷史“雖百世可知也”的結論(《論語·為政》)。而董仲舒則認為歷史發展的“道”是不變的,“道者,萬世亡弊;弊者,道之失也”(《漢書·董仲舒傳》)。只要統治者能夠守道不移,歷史就永遠不會有什么質的變化。又例如怎樣認識歷史運動的趨向,歷史的運動是在前進、倒退、還是在循環等問題,在不同史學思想的史家那里,有著不同的認識。例如董仲舒持三正三統的歷史觀,司馬遷持歷史循環論,班固持歷史正閏說等等。再例如決定歷史的是天命還是人事? 是英雄還是時勢? 站在什么立場,采取什么態度來具體反映、評價歷史人物或事件,史家在探討這些問題時,無一不為其史學思想所支配。中國傳統的史學思想,是與儒家思想的發展變化同步的。史學思想涵蓋面較寬,涉及的問題也很多,這里著重評述三個問題:正統思想、歷史觀點以及史學評論觀點。
上一篇:從神本島人本—儒學與傳統神學
下一篇:舉賢與能—選舉制度·儒家思想影響下的歷代選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