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壯第三十四
乾下震上
大壯是大者壯盛的意思。依照《易經》的體例,陽剛為大,陰柔為小,所以“大壯”是指陽剛強壯、上進、盛長。大壯由乾、震兩卦組成。
從卦象來看,乾為天,居下卦;震為雷,處上卦;雷在天上,雷聲遠播,有陽剛壯盛之象。從卦德來看,乾為健,震為動;意指若能剛健如天,則可以永不停息地運動。
從爻象來看,四個剛爻在下,兩個柔爻在上,呈現陽長陰消的態勢,且陽剛進長到第四爻,就一卦而言,已經越過上下卦交接的中位,可見陽剛壯盛,所以為大者壯盛。
大壯。利貞。
大壯之道在于守正。也就是在大壯的時候,唯有固守正道才能有利。若不能固守正道,則有過猛剛暴的缺失。在陽剛壯盛的時候,不輕易逞其剛壯,能固守貞正的美德,用柔而不用剛,才可以長保其壯盛,所以六爻以剛柔相濟為善。
例解 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好斗就是好逞剛強。人在壯年的時候,體力、智力都達于壯盛,但不可濫用剛強,所以說“戒之在斗”。孔子的這句話與大壯卦所強調的固守正道的義理不謀而合。壯年時如果好勇斗狠,把精力盡消耗在爭斗上,不但減損體力,消磨心智,更將一事無成。只有好好把握旺盛的體力與成熟的心智,堅持理想,持續奮斗,不逞血氣之勇,不用銳進之剛,才能將自己的潛力逐漸發揮到極致。
初九 壯于趾。征兇有孚。
“趾”為腳趾,位于人體的下方而主司行走。“征”為進。“孚”為信。初九以剛爻居陽位,處于大壯的初始,有過于剛強的傾向。初九地位卑下卻好用剛強,所以說“壯于趾”。初九處于乾體下方,用剛強而勇于前進,無視于處大壯時守正用柔的道理。在陽剛壯盛的時候,即使在上位者也不該行使剛強,何況是在下位者?初九“壯于趾”,必定招致兇禍。
例解 清朝末年,義和團愛國運動固然抓住了當時中國人痛恨帝國主義侵略的心理,而贏得朝野的同情。但是,由于清政府利用義和團的情緒,盲目行動,終于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正是“壯于趾,征兇有孚”。
九二 貞吉。
九二以剛爻居陰位,剛柔相濟;又得下卦中位,顯示在大壯的時候,懂得執守中道,不致過于剛強,因此得吉。六爻之中,以九二最得大壯卦所強調的守正用柔的道理。
例解 19世紀中葉,德國尚未統一。普魯士首相俾斯麥深知,欲達成德國統一,必得排除奧、法兩國勢力。1866年,普魯士在薩多瓦一役中擊敗奧地利。俾斯麥反對乘勝追擊,非但不進軍奧國首都維也納,反而對奧國采取外交史上罕見的寬大措施:不割地,不賠款,只要求奧國退出南德,和約條款由奧國自定。因為俾斯麥預見,倘若逞一時之快而給予奧國過大的屈辱,將來普、法開戰,奧、法必然結盟共抗普軍,普軍勢將面臨兩面作戰的困境。由于俾斯麥懂得執守中道,不過用剛壯,果然使奧國在普、法戰爭中保持中立,終能順利完成統一德國的夙愿。
九三 小人用壯。君子用罔。貞厲。羝羊觸藩。羸其角。
“罔”意指“不”或“無”。“羝羊”是公羊;公羊性情剛壯,喜歡用角頂撞東西。“藩”為藩籬。“羸”為纏繞。九三以剛爻居陽位,過于剛強且不處中位,又位于乾體的上方,勢力壯大而強盛。小人崇尚武力,且以戰勝他人而自喜,所以好用壯。君子崇尚文德,且致力于克服自己的缺點,所以不用壯。這就是“小人用壯,君子用罔”的道理。小人濫用強壯,好比性情剛強的公羊,看到藩籬擋住去路,每每用角頂撞;如此好用剛壯,只會把自己的角纏繞受困在藩籬之中。即使行為合于正道,好用剛壯也難免危險,更何況其行為不合于正道呢?
例解 三國時代的關羽(?—220)以驍勇善戰著名。當他鎮守荊州時,曹操軍隊大舉來犯,關羽一夫當關,大敗曹兵。這一場勝利打得關羽斗志高昂,于是乘勝追擊,雖然連戰皆捷,但后防空虛,遭到東吳陸遜偷襲。在兩面夾攻下,關羽的處境正如九三爻辭“羝羊觸藩”,進退維谷,最后戰敗而亡。關羽因為一時的意氣風發而逞用剛壯,終究難逃厄運。他忠心為主況且如此,更何況是其他所行不正而喜好用壯的小人呢?
九四 貞吉。悔亡。藩決不羸。壯于大輿之輻。
“決”意指決開。九四以剛爻居陰位,剛柔相濟。在大壯的時候,爻辭以“貞吉,悔亡”告誡九四遵守正道則吉而沒有過悔。九三爻辭說“羝羊觸藩”,是因為九四剛爻位于九三的上方,有如藩籬般形成障礙,使九三無法前進。九四的上方則為六五和上六兩柔爻,好比藩籬決開,不再使九四的前進受到纏困。“壯于大輿之輻”是說和大車的軸輻一樣強壯,則有利于行;用來比喻九四陽剛可以上往以消滅陰柔。
例解 三國時代,蜀漢的西南邊境常遭以孟獲為首的蠻族侵擾,諸葛亮(181—234)決心討平南蠻,以穩固蜀漢后方。諸葛亮深知,動用武力固然可迅速征服南蠻,但終難以得到當地人民的信服。于是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以寬厚的誠心感動了孟獲及南蠻人民。正如爻辭所說“壯于大輿之輻”,諸葛亮雖用武力,卻能懷柔,所以能深入人心,有利于蜀漢在西南邊境的統治。
六五 喪羊于易。無悔。
九三、九四兩爻為剛爻,所以都取性情剛壯的羊為象征。六五為柔爻而非剛爻,所以說“喪羊”。“易”是指疆場的易(疆場為田畔)或變易的易。六五位于大壯卦中陽長陰消、剛柔交際之處,所以說“喪羊于易”。六五以柔爻居上卦中位,沒有用壯的弊病,所以沒有悔吝。
例解 東漢光武帝劉秀(前5—57)推翻王莽,重建漢朝之后,提出“偃武修文”的政策,與民休養生息,不再動用干戈。光武帝中興漢室,又能修養文德,避免用壯,奠定了東漢二百年王業的根基。
上六 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無攸利。艱則吉。
“遂”指進。上六處于一卦的終極,猶如羊角的位置,所以雖然是柔爻,仍然說“羝羊觸藩”。上六以柔爻處于震體的終極,震動至極則轉為靜止,壯盛至極則反遇阻礙,就像公羊碰觸藩籬,既無可后退,也不能前進。上六才質柔弱卻像“羝羊觸藩”般用壯,必然無利可圖。上六唯有明了他所面臨的是壯盛至極的艱辛局面,舍棄剛強而運用柔順,才能得吉。
例解 清朝末年,葉名琛(1807—1859)擔任兩廣總督,先是因處理外交不當,英法借口發動第一次英法聯軍對中國進行侵略。在戰爭中,他又迷信扶乩,軍機進止取決于呂洞賓、李太白二仙,不能認識西方的船堅炮利,戰敗當然難免。等到廣州城破,葉名琛被俘,仍倔強地以“海上蘇武”自居,宣稱“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于是被囚禁于印度的加爾各答至死。正如上六爻辭“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無攸利”所述,葉名琛食古不化,才質黯弱,卻如此倔強,以致淪落這般下場。
上一篇:白話《易經·乾下艮上》原文釋義
下一篇:白話《易經·兌下乾上》原文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