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化·書法璽印繪畫雕塑·繪畫
陜西新石器時代繪畫主要反映在彩陶的繪制上。從仰韶彩陶的幾何紋樣看,已經顯出了色澤的鮮明、單純,線條的律動流暢,以及節奏等形式美了。尤其是在一些象生的人物、動物等裝飾紋樣上,更能看出當時的“畫家”(彩陶繪制藝人)已用寫實的手法表現當時的社會生活與思想意識。如西安半坡出土的繪于彩陶盆內的人面魚紋,堪稱仰韶文化繪畫藝術的代表作。墨線勾勒簡潔,形象生動。對其含義學界尚在探討,有“圖騰說”、“巫師面具說”等十余種觀點。半坡還出土過很多蛙紋、鹿紋彩陶,都十分簡潔概括。在仰韶文化姜寨遺址還出土了供繪畫用的石硯、石質磨棒、黑色顏料和水杯等,這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繪畫工具,是研究中國繪畫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秦繪畫的考察,我們主要通過其壁畫殘跡實現。1979年咸陽第三號宮殿遺址出土長卷式壁畫,其內容可分為車馬出行圖、儀仗圖、建筑圖和植物圖,具有寶貴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車馬出行圖中可見疾馳的七套車馬,每套都是四馬一車。馬的顏色有棗紅、黃和黑三種。道路兩旁植著等距離、樹冠為黑褐色的青松兩株。儀仗圖可見十一人,都穿著褐、綠、紅、白、黑不同顏色的長袍。人物頭部作禽獸之狀,可能是頭戴面具,也很可能是一幅具有宗教意義的宮中打鬼的儺儀圖。建筑圖上可見建筑為兩層,或為宮殿之前的雙闕。植物圖上有麥穗和竹梅等。可見當時繪畫題材已甚廣泛。
西漢畫跡在陜西存留并不很多。主要有西安交通大學西漢墓壁畫和陜北東漢畫像石等。西漢中期至東漢初期由于經濟的發展、厚葬的盛行,在山東蘇北、河南南陽、四川盆地、陜西北部先后出現了用刻有畫像的石材壘砌墓室的畫像石墓。其中陜北已在米脂、綏德、清澗、神木、子洲和榆林六縣市發現畫像石墓三十多座,畫像石六百余塊。這一帶東漢主要屬于西河郡,通過對紀年墓、墓葬型制和西河的歷史考察,可知陜北東漢畫像石可分為繁榮期(89—108)和余續期(129—140)。其雕刻技法可粗分為兩類。第一類,單純減地平面陽刻。即只刻出物象輪廓,輪廓線外減地,物象不做細部刻劃,拓片效果有類剪紙。此類又可細分為兩型。A型,風格古拙厚重,有時比例未必合宜。此為多數,如楊孟元墓。B型,圖像輪廓線外減地甚淺,畫面富麗堂皇,線條細膩流暢,頗有楚漢漆器之畫風。如緩德延家岔一號墓。第二類,為減地平面陽刻加陰線。用陰線刻劃細部,人物形體夸張,很好地表現了運動的力量和氣勢,有很高的藝術感染力。緩德劉家溝漢墓門框可為代表。從其雕刻技法看陜西漢畫像石極可能來源于山東,而非本地自生。其內容可分為三類:一是反映社會生活的題材,此為大多數。二是描繪祥瑞和神話的題材。三是歷史題材。其中農牧狩獵題材引人注目,車馬出行、莊園生活(如摯見、樂舞、庖廚)不如山東繁縟奢華,需要較深文化底蘊的神話題材和歷史題材很少。這都是畫匠仔細觀察生活所致。構圖上特點鮮明,一是邊飾發達,有強烈的裝飾性。或為云氣、植物中夾雜動物,連綿不斷;或為連續相接的幾何形圖案,給人以簡潔明快之感。二是缺乏宏大場面,多用分格表現法。總之,陜北東漢畫像石刻是我國漢畫藝術的瑰寶。它以淳樸簡潔明快的風格、強烈的裝飾感及濃郁的鄉土氣息,顯示了它獨特的藝術魅力(《陜北東漢畫像石初探》,載《紀念山東大學考古專業創建二十周年文集》,山東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隋唐繪畫,在漢、兩晉南北朝的基礎上又大大地向前邁進了一步。在社會繁榮的宏闊背景下,當時一些頗有影響的畫家從四面八方聚會于京師長安,山水畫已開始擺脫稚拙之氣,金碧山水的出現,更使人耳目一新。盛唐畫家吳道子擅長各種題材,以“吳帶當風”競取“畫圣”寶座。綺羅人物畫作為中晚唐很具特色的畫種,從不同側面為我們揭示出當時社會風尚的一角。山水、花鳥、獸畫也紛紛涌現,其中任情達性的潑墨山水的出現,尤能體現出浪漫之音的時代特質。多姿多彩的長安繪畫是隋唐時代繪畫藝術的核心組成部分。
隋與唐初繪畫繼承齊梁細致豐麗的畫風而有所創造。最值一提者當推隋代展子虞(550—604)。展氏渤海(今山東信陽)人,后居長安。創作有《長安車馬人物圖》(佚)等。流傳唯一名跡是《游春圖》。這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山水卷軸畫,有“天下第一畫卷”之譽。他結束了“水不容泛,人大于山”的稚拙繪畫時代,開李思訓父子“金碧山水”之先河。
初唐閻立本(?—673),雍州萬年(今陜西臨潼)人,官至工部尚書。傳世有《歷代帝王圖卷》《蕭翼賺蘭亭圖》《步輦圖》等。其人物刻劃細致入微,各具情態。
初唐之時,于闐(新疆和田)畫家尉遲乙僧來到長安,將印度凹凸畫法與中原傳統線描結合,創造了豪邁、雄強的畫風。
盛唐吳道子注意體驗生活,長于宗教變相人物的描繪,一生創作壁畫三百余堵。他善用疏體與白畫風格,線條極富立體感。吳道子所創佛教繪畫樣式被稱為“吳家樣”,“吳帶當風”的輕盈飄逸對佛教畫有深遠影響。蘇東坡在《書吳道子畫后》有嘆:“詩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韓退之,書至于顏魯公,畫至于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奉畢矣。”
盛唐繪畫的最主要成就在山水畫方面。李思訓(651—718)山水畫以青綠為質,金碧為紋,工細華麗,金碧輝煌,被稱為“金碧山水”,開創了“北宗”畫法。傳世作品有《江帆樓閣圖》《明皇幸蜀圖》等。王維(701—761)水墨畫自然、寧靜、和諧,詩人的天賦使其畫達到了融匯詩情畫意的完美境界,影響深遠。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推其為“南宗”始祖。傳世作品有《輞川圖》等。
唐仕女畫的主要代表是生長于長安的盛唐的張萱及中晚唐的周昉。張萱曾為玄宗宮廷畫師。他不但對貴族生活情態體察入微,描繪絕妙,而且對點綴景物,無論是樓臺殿閣,還是花蹊竹榭,都表現得很精彩。他畫人物,勾線勻細工整,著色絢麗,技法上也有創造,在工筆重彩人物畫方面影響深遠。傳世作品有《虢國夫人游春圖》《搗練圖》等。周昉,師法張萱,善畫貴族婦女,創造了“衣裳勁簡,彩色柔麗”(《歷代名畫記》語)的所謂“周家樣”。在宗教畫方面,他創作了獨有的,體態豐腴、作風灑脫的“水月觀音像”,反映了唐代宗教畫向世俗化民族形式的發展。其對繪畫的貢獻如此之大,以致畫風波及新羅(今朝鮮一部)、日本。傳世作品如《簪花仕女圖》至今還閃爍著它不曾減衰的永恒魅力。
唐代禽獸畫家以長安人韓干、韓滉最為杰出。韓干(706—783左右),早年倍受王維提攜。玄宗時入宮為畫師。尤以畫牛馬名世。其筆下之馬膘肥體壯,矯健有力。對后世畫馬影響至大。韓滉(723—787),中唐名臣,官至德宗宰相。“尤工書,兼善丹青。”(《舊唐書·本傳》)其畫牛極入神。代表作《五牛圖》中,五牛各具情態,栩栩如生。
花鳥畫至隋唐才成為獨立的畫科躋身畫壇。代表人物有活動于長安的薛稷、邊鸞等。
如果說隋唐卷軸畫真跡存留至今已是寥若晨星的話,大量的唐墓壁畫則極大地開闊了我們對唐代繪畫的視野。長安是唐都所在,唐帝王多安眠在關中渭北東西一百余公里的地帶,號稱“唐十八陵”。皇親國戚、將軍大臣隨葬墓不計其數。已發現的有壁畫唐墓超過六十座,其中壁畫已揭取收藏的唐墓四十余座,僅陜西歷史博物館就收藏有二十五座唐墓的壁畫,壁畫面積約一千平方米。壁畫內容涉及:四神、星象、宗教、建筑、儀衛、狩獵、生活、唐與四鄰友好往來諸多方面。唐墓壁畫色調和諧、暈染細膩、線條流暢,藝術價值極高。
五代北宋,陜西還產生過李成、范寬、許道寧等山水畫大師。
上一篇:江西文化·人杰地靈,澤被后世—江西思想之光探索·經世致用之學
下一篇:嶺南文化·璀燦多姿的文化藝術·繪畫與“嶺南畫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