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閩文化·八閩風俗·生活習俗
(1) 飲食
種植水稻是古越族的傳大發明之一,從考古發掘得知,至遲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福建部分地區已種植水稻。如福清東張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有“研磨器及燒土中稻草痕跡”(福建省文管會:《福建福清東張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考古》1965年第2期),《史記·貨殖列傳》曰:“楚越之地,飯稻羹魚”,可見,自古以來,越人已將稻米作為主食。中唐以后,福建逐漸成為江南主要產糧區之一。宋代,福建各地的水稻品種已十分豐富,據《三山志》記載,僅福州地區,作為居民主食的稻米品種就多達二十七種。
明代,番薯從呂宋傳入福建,逐漸得到推廣,成為沿海居民的主食之一。如福州、莆田、仙游、閩南等地,貧窮人家,一日三餐,常以番薯摻稀飯,特別是缺糧地區,秋冬之后,則專食番薯度日。
福建先民,依山傍水而居,好食水產,已成風俗。福建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多有出土蛤、蚶、蜆、螺、牡蠣、龜鱉、魚類的殘骸,如曇石山遺址的這種堆積層厚達三米多。從文獻記載看,《博物志》稱“東南之人食水產。……食水產者,龜、蚌、螺、蛤以為珍味,不覺其腥也。”《逸周書·王會解》《淮南子·精神訓》等,也都有古越人好食水產的記載。歷史上福建常見常食的魚類和貝類有數百種之多,其中最具地方風味最受人們歡迎的是牡蠣、泥蚶、蟶、蛤、蝦、黃花魚、貽貝(俗稱淡菜)、紫菜等等。
閩菜是以福州為代表,融合了閩南和閩西等地區不同風味的地方菜而形成的一種福建菜系,已被列為我國八大菜系之一。閩菜擅海鮮佳肴,創造了淡雅、鮮嫩、和醇、雋永、色香味形俱全的系列菜譜。閩菜在烹飪技藝上具有刀工嚴謹,入趣菜中;湯菜居多,滋味清鮮;烹調細膩,豐富多彩等特征。
八閩風味小吃,花色繁多,品味佳美。如福州地區有質彈色白,香松清脆的魚丸;卷薄湯清,入口自溶的鼎邊糊;軟嫩可口,食之滑爽的扁肉燕;色呈金黃,殼香餡鮮的蠣餅。還有福州的線面,工藝精湛,一般可用手拉出直徑小于0.75毫米的面線,絲細如發,潔白似銀。煮食時有軟、韌、不糊湯等特點。因其在所有的面制品中長度最長,民間俗稱“長面”。閩中習俗,正月初一早上,人吃線面,寓健康長壽之意,故祝壽者紛紛送之,另稱“壽面”。婦女分娩坐月子時,多以此為主食,又稱“誕面”。結婚訂親,男方送女方線面,稱之“善面”。游子離家或遠客臨門,必煮線面并兩枚雞蛋以待,謂之“太平面”。廈門地區的小吃,則以油蔥粿、芋包、蝦面最負盛名。泉州、莆田沿海一帶,海鮮貝類尤為豐富,由螺、蠣、蝦、等制成的海味小吃攤點,遍布大街小巷、戲院廣場。
在福建人的飲食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飲茶。閩人種茶,飲茶已有千余年的歷史了。考古發掘有兩晉時期的茶具出土,而有文字可考的,則始于唐代。如陸羽的《茶經》和《新唐書·地理志》等,都有福州和建州產茶的記載。福州名茶方山露牙,在中唐以后已被列為土貢之一。唐末五代,建州茶開始脫穎而出。宋代,建州北苑茶被譽為天下之最。元代,朝廷設御茶園于武夷山九曲溪,采武夷巖茶焙制龍團貢茶,與北苑并稱。明代,“茶出武夷,其品最佳。……延平、豐巖次之,福、興、漳、泉、建、汀在在有之,然茗奴也”(王應山:《閩大記》卷十一)。清代,泉州安溪的烏龍茶,以價廉質好暢銷海內外,其中鐵觀音更有“綠葉紅鑲邊,七泡有余香”之譽。
福建不僅名茶甚眾,飲茶、品茶之風亦源遠流長,聞名遐邇。早在宋代,閩北民間就盛行“試茶”、“點茶”(即“斗茶”、“茗戰”)等品茶活動。宋人蔡襄的《茶錄》、范仲淹的《和章岷斗茶歌》等,都曾生動而詳細地描繪了當時建安一帶民間斗茶的起因、過程和影響。如《茶錄》記載的斗茶過程為:炙茶、碾茶、羅茶、候湯、熁盞、點茶等。明清以來,閩人品茶主要有“功夫茶”和“擂茶”兩大茶道。“功夫茶”主要流行于閩北、閩南,是唐宋茶道之余韻。功夫茶對茶品的選擇,閩北以武夷巖茶小種為最上,閩南多選用安溪鐵觀音。功夫茶茶具講究精細典雅,茶爐、煎水壺、茶壺、茶盞被稱為“四寶”。泡飲時,先以凈水洗滌茶具,繼之以沸水燙茶盞,再置茶于壺中,高注沸水,或滿或稍溢,隨即以壺蓋沿壺口輕輕刮去表面污沫。再加蓋,乃取沸水徐淋壺以保溫。接著再用沸水洗空盞,然后才開始傾注茶湯,講究高沖低斟。斟茶時空盞盞口相接,來回斟注,周而復始,俗稱“關公巡城”。余湯則要分杯斟入,點滴不遺,又稱“韓信點兵”。這種方法斟出的茶,每一杯色澤濃淡均勻,味道不相上下。一泡之后,重新燙洗空盞,再如法炮制數次,味猶未盡。如此品飲,就會真正感受到福建名茶釋躁平矜,怡情悅性,香高幽遠,漸入佳境的清馨韻味。
“擂茶”主要流行于閩西北及閩北的寧化、明溪、將樂、光澤等客家人聚居地。功夫茶小壺小盞,典雅細品;擂茶則風格迥異,大碗朝天,古樸粗獷。擂茶一般是以新采茶葉為主,在特制的擂缽內用擂棒搗碎,再調配有藥用功能的陳皮、甘草、白菊、茶公等草藥,或花生、食鹽、芝麻等添加料,沖入沸水調勻,過濾后,色似乳白,清香四溢。擂茶可根據一年四季的不同,調入各種添加料,風味各異。
福建地處亞熱帶,是果樹生長的好地方。唐末福州、莆仙的荔枝已被列為貢品,馳名宮禁。宋代,閩產荔枝除了作為貢品轉運京師之外,向北運至遼夏,東“舟行新羅、日本、琉球”,西至“大食之屬”(蔡襄:《荔枝譜》)。此外,與荔枝齊名的是龍眼。明清以來,福桔被民間視為福壽吉祥的象征,成為春節期間家家戶戶必備的水果。
(2) 服飾
秦漢以前,中原華夏服裝的最大特點是峨冠博帶、寬袍大袖、交領右衽、上衣下裳,而南方古越族則是短衣袖窄,錯臂左衽。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北方漢人南遷入閩,漢族服裝逐漸取代閩越人的服裝。隋唐以后,福建已一概華夏衣冠了。但是,由于福建氣候溫熱,因此在服裝的原料上,大部分依然上承閩越時期的荃葛,以苧布為主。宋代,海外木棉傳入后,福建人的服裝質料才有了根本性的變化。清至近代,福建沿海居民尚黑、棕兩色的大襟衫,或以荔枝樹汁染衫為淺褐色,以抗海水的濺濕。
福建人無論男女,都有打赤足或穿木屐的習俗。尤其是夏夜洗澡之后,居民上街乘涼,街北街南,木屐“吱嘎”聲不絕于耳。
閩南惠安東部沿海漁村的女性服飾與福建各地異俗,獨具風彩。惠安女的發式多蓄發為髻,髻以其形狀不同分為“簸箕髻”和“短棍髻”,插以銀指釵為飾。其上裝胸圍袖管收縮緊裹,衣袖及臂腕之上,袖口邊沿接一球花布,長不過臍,袒露腹懷肚臍。褲管肥大,褲頭為臂部的一倍寬,上邊縫接一塊五寸寬的藍色布邊。著褲時,褲頭插迭套于腹部,系上一條精美的銀褲帶。且常年習慣打赤腳,無論陰天陽日,總喜歡戴著黃斗笠,扎各色頭巾。從整體上看,顏色搭配,豐富多彩,鮮艷醒目,很有美感。
(3) 民居
秦漢以前,古越族的住屋有干欄式、地面式、半地穴式、船蓬式等多種,其中以干欄式最為普遍。干欄式建筑底部懸空,正脊的兩頭翹起,并長于屋檐,屋頂的結構作兩面坡式,適合于東南地區潮濕多雨的自然環境。
魏晉以后,隨著北方漢族入閩,福建民居逐漸中原化:中軸對稱,主次分明,突出廳堂,組織院落。但是為了適應東南炎熱潮濕氣候,并能抗御風大雨多,其民居大都柱高、梁大、墻厚、宅深。福建民居如從建筑用材來劃分,大致以福州至永定劃線,其東南部分是紅磚建筑區,其西北部是灰磚建筑區。在紅磚區,其建筑華麗,裝飾豐富,色彩鮮艷;在灰磚區,其建筑則比較樸素、簡潔、淡雅。如從建筑布局來劃分,閩中、閩北、閩東大都為縱向多進式組合,而閩南、莆仙地區則以橫向組合的護厝式為主。
福建民居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閩西客家土樓。從外觀上看,土樓有圓、方、半圓、五角、八卦等造型。總體布局突出中心凝聚力和內圍空間結構的向心力,安全封閉,規模龐大,宏偉壯觀。如永定古竹鄉的承啟樓是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的同圓心三層環形房屋相套的巨型圓樓。圓心是一座八卦形的祠堂,為祭祀、婚喪的場所,是全樓的中心。圓樓外圓直徑達73米,周長229.34米,共有房間402個,總面積達5376平方米。據說該樓最多曾住過八十戶六百多人。
永定土樓以當地生土夯筑土墻,堅固如石,承重力驚人。土墻外表不加粉刷,夯土紋理裸露,既顯古樸粗獷,又冬暖而夏涼,深受居民喜愛。永定土樓已被列為中國五大傳統民居之一,建筑特色享譽海內外。
上一篇:天山文化·各民族莊嚴隆重的人生儀禮·生子與成丁儀禮
下一篇:東北文化·東北大地的古代文明·界限民族的藩籬—長城、界壕和柳條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