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文化·各民族莊嚴隆重的人生儀禮·生子與成丁儀禮
(1) 求子禮。“日子過得飛快,轉眼間,三年過去,加克普的妻子綺依爾迪,再也沒有懷孕生育。‘我將她送到樹林里去,再做一次額爾木吧! 但愿她能生下一個兒子,繼承我富裕的萬貫家業!’加克普在山間搭起氈房,讓綺依爾迪住在深山叢林,每天都送去茶飯和肥肉,期待兒子早日誕生。”這是引自柯爾克孜族英雄史詩《瑪納斯》的一段求子儀禮的描寫。英雄瑪納斯就是他父親加克普將他母親綺依爾迪一人送到被看作“圣所”的樹林里,做“額爾木”的巫術后誕生的。這是薩滿教樹木崇拜觀念的反映。直到今日,在柯爾克孜族等突厥語民族中,不孕婦女獨自進樹林,祈禱求子的現象,在一些地區也仍然存在著。在新疆一些少數民族的傳統觀念里,認為婦女懷孕具有濃厚的神秘色彩,似乎可以“感應”,可以向掌管生育的神祗求子,可以朝拜“圣墓”求先祖賜子。進入新疆南部,你往往會看到在一些古代名人的陵墓旁的樹木上,在一些路岔口的大樹上,常常會掛著許多白布條,如若條條白幡,在風中飄蕩。這些白布條多是維吾爾族不孕婦女掛的,是為祈求圣靈襄助,賜予子女的。在維吾爾族民間,你也許會聽到不少關于求子的方法。如,有的維吾爾族婦女求子心切,向七戶子女雙全的人家討來面粉,打成小馕,虔誠地吃下去。
(2)誕生禮。在維吾爾族習俗中,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生第一個孩子,在娘家坐月子。分娩后的當天,娘家要打發專人去婆家報喜,婆家要給報喜的人賞錢。月子里,產婦房間的門上要懸掛紅布條,外人不得擅自入內。尤其遠道而來的人更不可馬上入內,不管是多么親近的人也不例外。孩子出生幾天后,要請一位斷文識字的有德之人為孩子命名。命名時將包裹好的孩子交給命名人。命名人將孩子抱在手中,面向正西站定,對著孩子的耳朵高聲朗讀經文后說:“你的名字是×××。”
哈薩克族對一個新生命的降生看得非常重,要舉行希勒迭哈那(誕生慶祝活動)。新生嬰兒降生當天,整個阿吾勒(村落)的婦女要攜帶禮物前來慶賀,祝福新生嬰兒幸福長壽。假如是男孩子,慶祝活動則更為隆重。他們要為產婦殺牛宰羊,舉行一至三晝夜的慶祝活動。晚上,人們燃起火堆,通宵達旦歡歌起舞。
錫伯族人從古至今都供奉“喜利媽媽”。每當生個男孩,孩子的母親就要做個小小的弓和一只箭袋系在“喜利媽媽”繩子上,或做雙小靴子系上。生了女孩,馬上往這繩子上系一紅布條或做個小搖車系上,也有系小銅錢或小水桶的。“喜利媽媽”猶如漢族人的家譜,它一代代往下傳,每一輩人之間系個羊髀骨。平時它放在黃布口袋里,掛在居室的西北角上。錫伯語“喜利”是蠶絲之意,表示傳宗接代長長遠遠。錫伯族認為“喜利媽媽”是保佑家宅平安的神靈。逢年過年,他們就從室內頂棚的西北角到東南角,將“喜利媽媽”掛起來,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
柯爾克孜人在孩子出生時,家里要請客,用黃油拌炒面等食品招待客人。
(3) 搖床禮和滿月禮。維吾爾、哈薩克等民族都有為嬰兒第一次睡搖床而舉行的儀式。具體時間視家庭情況而定。如果家中無人照料孩子,也可早點將孩子放入搖床,也可稍后。一般在嬰兒滿四十天時與滿月儀禮同時舉行。嬰兒第一次上搖床時,要請一位年高德劭的老婦人包裹好,將嬰兒放進搖床,并綁在搖床上。
維吾爾族在孩子出世四十天時,還要舉行滿月儀禮。這天,要請來女客人和四十個未滿七歲的小朋友,或者更多些(男女均可)。主人要準備四十多個“托喀西馕”(一種如茶杯口大小的小馕)、一些用面、糖、油做成叫“納勒瓦”的面糊和一些木拉巴(果醬)。每個小馕上抹上“木拉巴”或“納勒瓦”發給小朋友。小朋友拿上馕,就同媽媽一起到搖床前,向嬰兒表示祝賀。儀式結束后,主人要用豐盛的飯菜招待客人。維吾爾族在孩子四十天滿月這天,男方家的人要來接媳婦回家。來接時,要邀請親戚朋友中的女賓陪同,并要帶禮物來。丈夫這天只在家里迎接妻子。不過,丈夫在孩子生下后,可以去探望妻子和孩子。而爺爺必須到四十天后,才能見到孫子。
哈薩克族人在孩子生下四十天后,也要舉行主要由婦女們參加的“科熱克托依”(即四十天儀禮)。參加的人給嬰兒贈送各種禮物,以示祝賀。在儀式上,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婦人首先用一個小勺往碗里舀四十勺水,給嬰兒洗身。然后有一名男性長者,現一般多由毛拉和阿訇(宗教人士)主持命名儀式,要將名字在嬰兒的右耳輕輕喚三聲。
錫伯族人在孩子滿一個月時,要請親戚朋友來赴家宴。來祝賀的賓朋都要送禮。這天,產婦濃妝艷抹,穿紅戴綠,抱著新生的嬰兒出來見客。所有賓朋都要說些慶賀、祝福的話語。產婦與嬰兒見完客人便回房休息,由祖父母與孩子的父親設宴招待賓朋。這天一般不請親朋中的寡婦參加。錫伯族人認為,這樣不幸的人會把母親的乳汁帶走。這些寡婦可以托人將禮物送給孩子,表示祝賀。
(4) 周歲禮和騎馬禮。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民族在孩子滿周歲時,要舉行周歲儀禮。哈薩克族人過的是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牧場分為春、夏、秋、冬四種,一年四季轉場四次,各部落都有自己固定的牧場。如一個孩子在春牧場上降生,第二年春天又會回到出生地——春牧場,這孩子也恰好滿了周歲。孩子滿周歲這天,哈薩克族人要宰羊設宴請親朋鄰里,加以慶賀。部分哈薩克族牧區在孩子滿周歲這天,父母還會讓孩子躺下,在他腳下放上馬鞭、馬鞍子、捻線墜子等。然后叫孩子坐起來抓自己眼前的物品。假若孩子抓上馬鞭,代表將來財富多;抓上馬鞍子,表示馬多;抓上捻線墜子,則意味著將來羊群滿圈。馬在哈薩克牧民心目中占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女孩要玩偶,男孩要馬駒”。哈薩克族男孩子長到四至五歲時,便開始練習騎馬。小孩子頭一次騎馬要舉行騎馬儀禮。孩子騎馬的第一天,要頭插貓頭鷹羽毛,穿戴整齊,騎上備有專為孩子特制的小馬鞍(阿夏馬依)的馬,到阿吾勒(村落)各親戚家挨家挨戶去拜訪。親戚們要給他贈送馬鞭、肚帶、馬鞭、馬蹬等各種馬具,表示祝賀。自此,這孩子就開始騎乘二至三歲的馬駒。
(5) 求神護佑去疾禮。在孩子長大過程中,維吾爾、錫伯等民族都有很多求神護佑去疾儀禮。這種習俗的目的在于借助神秘的力量保護小兒健康,表現形式多是迷信活動。但其中也說明:過去,由于科學文化的落后,人們在天災,疾疫、人禍的殘害下,生命得不到保障。人們舉行這些儀式,也有樸素的,企圖借助神秘力量實現后代興旺、康健的理想之目的。一些習俗仍遺存至今。
維吾爾族人經常為孩子熏香,說這樣可以避邪。他們還向高壽老人要來舊衣物,改制成童裝給孩子穿,以此祈求孩子成人,并能長壽。同時,他們怕孩子中邪,就用碎布頭拼綴成百衲衣讓孩子穿,給孩子掛護身符,或把煙灰涂在孩子臉上,使之顯得丑陋。他們常給孩子枕頭下放把刀子,以此來防止孩子的夢魘。有些人家,前面的孩子夭折了,再生孩子時,就給起名“吐爾遜”、“吐爾迪”、“吐爾遜古麗”等,即“留住吧”,“活下來了”,“存活之花”等意,以此祈求孩子的存活、長命。
錫伯族人習慣,孩子出生前不可以做許多衣服。他們認為做許多衣服等孩子出生很不吉利,孩子生下來會得驚風死去。他們等孩子滿月后,才忙于做衣、帽、鞋來打扮孩子。在孩子出生前,他們只做大領毛衫。毛衫,就是衣服底邊不縫。他們認為毛衫長長的,長大以后會總有吃有喝。滿一百天時,錫伯族人給孩子穿小豬鞋或虎頭鞋。豬和虎都有眼睛,孩子穿上這種鞋,便腳下有眼了,一生就不會踩到如同糞便一樣骯臟的東西上,一生就不會被人坑害,不會遭災。這些鞋子都是一整塊面料做成,不另外徜鞋底,除穿上舒服外,還表示吉祥,圓圓滿滿。
(6) 割禮。按照伊斯蘭教的規定,男孩子在五至七歲之間要舉行割禮。新疆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民族的每個男孩都要進行割禮。舉行割禮儀式時,父母要為之慶賀。割禮是將男孩陰莖的包皮割除,被認為是符合衛生要求的習俗。割禮的時間一般在單月,孩子的歲數也要求是單數,或五歲或七歲,為了傷口愈合得快,不易感染,多在春秋季節進行。維吾爾族人稱割禮為“遜耐克托依”,看作是件喜事,像過節一樣熱鬧。割禮前,受割禮的男孩要穿上一身新,騎上一歲的馬駒,由大人牽著,到親朋好友家中去送請柬。被邀請的人家在接到請柬后,要在孩子身上別一塊布條。等孩子送完請柬回來,男孩的身上會掛滿各種顏色的布條。割禮這天,要大請賓客,前來祝賀的客人要贈送禮品。受割禮的維吾爾族男孩,在打掃干凈的房間里,躺到全新的被褥上,由專門施行割禮術的長者來動手術。手術前后僅用一分鐘,等到男孩覺得痛時,助手們早把剝好皮的熟雞蛋或紅棗塞進孩子的嘴里,堵住孩子的哭聲。在割禮時,女人不得入內。
割禮在哈薩克語中稱為“孫迭提托依”。割禮前四至五天,男孩穿上新衣,頭上和兩肩插上貓頭鷹羽毛,腰上綁上白布帶,也騎上馬由人牽上去拜訪親友。每到一家,就大聲喊叫主人的名字。親友們向他表示祝賀并根據家庭經濟情況,送給孩子羊羔、牛犢、馬駒等幼畜或布、毛巾、羽毛等物。到割禮那天,受割禮男孩父母要把親友送的東西都掛在氈房的四周,展示給參加儀式的人們看。那些贈送的馬駒必須在耳朵上打上特別記號。這些馬駒長大后,便被稱作“割禮馬”。割禮由宗教人士毛拉或霍加進行。割禮儀式結束后,主人要給他們送禮物。手術完以后,要讓孩子躺在老人身邊。
上一篇:甘肅文化·燦爛的甘肅遠古文化·甘肅的馬家窯、齊家、常山下層文化
下一篇:八閩文化·八閩風俗·生活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