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被殺
清末政治腐敗,外國列強侵略中國,有被瓜分亡國的危險,愛國志士紛起救亡圖存,譚嗣同就是戊戌變法維新運動的中流砥柱。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祖籍湖南瀏陽。他于清同治四年(1865)三月十日誕生于北京宣武門外爛漫胡同,父親譚繼洵在北京任戶部員外郎,后升湖北巡撫。他幼年喪母,五歲讀經、史、習詩、詞,曾隨北京大刀王五習武,好騎馬射箭,鍛煉堅強性格。
他二十歲時曾在新疆巡按幕府中任職,后離開新疆,漫游祖國西北、東南各省,眼見各地勞動人民生活困苦情況,開始對社會現(xiàn)實和清朝統(tǒng)治者不滿。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戰(zhàn)爭后,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他悲憤異常,為了挽救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他倡導新學,主張變法圖強。光緒二十二年(1896)八月,他任南京候補知府一年,著《仁學》一書。次年,他積極協(xié)助湖南巡撫陳寶箴、按察使黃遵憲設立時務學堂,為推動維新運動而培養(yǎng)精通中外的人才,并參與籌辦內河航運、開礦、修鐵路等新政。光緒二十四年(1898)二月,他倡設“南學會”,后任《湘報》主筆,經常撰文宣傳變法維新,宣傳湖南自立,全力投入湖南的維新運動,成為維新運動的激進派。六月十一日,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決心變法維新,因這一年是戊戌年,所以叫戊戌變法。光緒帝為了沖破頑固派對變法的統(tǒng)制,決定起用一些新人來推行變法,于是下令給湖南巡撫陳寶箴,要他即派黃遵憲、譚嗣同來北京。九月五日,譚嗣同與楊銳、劉光第、林旭受光緒帝召見,并被授予四品銜軍機章京(相當軍機大臣的助理),特加上“參與新政”四字,使四人參與最高決策。光緒帝還給四人一道密諭,要他們盡力輔佐變法維新運動,不要顧慮。他們實際上成為光緒帝的主要助手,經常同皇帝見面,替皇帝草擬諭旨,審閱奏章,并承擔光緒帝與變法首領康有為之間的聯(lián)系人。
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也在加緊抵制變法,她一面免除光緒帝親信大臣翁同龢(he合)等人職務;一面派自己忠實走卒榮祿任直隸(北直隸:約今北京、天津兩市、河北省大部和河南、山東部分地區(qū))總督,統(tǒng)率北洋軍,控制北京。并預定十月初與光緒帝去天津閱兵,陰謀乘機政變,逼光緒帝退位。光緒帝怕自己皇位不保,找變法改良派商量對策。康有為以為只要把榮祿部下掌兵權的袁世凱爭取過來,就可以在閱兵時救護皇帝。于是光緒帝兩次召見袁世凱,并提升官職為侍郎。過了兩天,譚嗣同深夜特訪袁世凱,明告他救皇帝,殺榮祿。袁世凱表面贊成變法,愿殺榮祿;而暗地里卻向榮祿告密,榮祿立即密告慈禧太后。九月二十一日,慈禧太后把光緒軟禁起來,下令逮捕主張變法維新的人。九月二十八日,譚嗣同、楊深秀、楊銳、林旭、劉光第、康廣仁六人,未經審訊,被斬首于北京菜市口刑場,史稱“戊戌六君子”。
譚嗣同被斬悲劇的發(fā)生,根本原因在于改良運動不廢專制,不靠群眾,不掌握武裝,又被袁世凱出賣,為慈禧太后鎮(zhèn)壓,可見改良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上一篇:譚嗣同受騙
下一篇:譚良德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