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文化·塞上勝跡此亦奇·古建筑
海寶塔 海寶塔俗稱“北塔”,坐落在銀川市北部的海寶塔寺內,是寧夏較早的一座古建筑。海寶塔究竟建于何時,已難確定。清乾隆年間所修的《寧夏府志》中稱其為“蓋漢、晉間物矣”。相傳十六國時,大夏國王赫連勃勃曾為重修,故又稱“赫寶塔”、“黑寶塔”。“海”、“黑”可能是“赫”音之訛傳。
海寶塔寺是一座佛教寺院,坐西朝東,主要建筑有山門、接引佛殿、大佛殿、韋陀殿和臥佛殿,海寶塔建于大佛殿和韋陀殿之間,居寺院中心。海寶塔連臺基和天盤共十二級,通高五十四米,塔基的東面有臺階可登上塔座,塔座東面正中辟有券門,進券門后分左右暗道,從兩側可逐級登上塔座回廊。塔身呈正方形,每面正中又突出一寬脊,每層每面正中設拱形明窗,明窗的兩側各有一個壁龕,形制與明窗相同。塔頂四角攢尖,上立桃形四角尖頂綠色琉璃塔剎。塔內有木制樓梯,可盤旋而上。塔室為十字形磚砌拱券。塔的各層四角都系有風鈴,每當微風吹動,“叮鐺”作聲,益顯出古塔清寂肅穆的氣氛。
海寶塔造型簡潔明快,勻稱端莊,結構縝密嚴謹,層次豐富,具有獨特的建筑風格。海寶塔建造以來,曾多次修茸,見于史載的有兩次,即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和乾隆四十三年(1778)因被地震破壞而重修。現在的形制,定形于康熙間重修時。
承天寺塔 承天寺塔俗稱“西塔”,坐落在銀川市區西南的承天寺內,始建于西夏毅宗天祐垂圣元年(1050),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承天寺是西夏的一座名寺,當時高僧往來,香火鼎盛,游人不絕。
承天寺塔是一座八角形樓閣式磚塔,塔身十一層,總高六十四點五米。塔室為方形空間,面東一壁有一佛龕,室內各層為木板樓層結構,有木梯可盤旋而上。塔身一至三層,有龕無窗,四至十層,每層交替設拱形窗洞,偶數層為東西向,奇數層為南北向,最高層四面開設圓窗。每層壁面,設拱形壁龕,各層塔角,均懸掛風鈴。塔頂為八面攢尖綠色琉璃剎座,上立桃形八角塔剎。塔身整體輪廓為八角錐形,顯得秀削挺拔。
承天寺塔在明代曾幾次修茸,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栴在寧夏為慶靖王時,曾修塔并增建承天寺。慶靖王之孫慶懷王也修整過承天寺塔。清乾隆三年寧夏大地震,塔受到嚴重破壞,漸成廢址。現在的塔為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按原貌重修。
拜寺口雙塔 拜寺口雙塔地處距銀川西北四十五公里的今賀蘭縣金山。這里是賀蘭山的東麓,三面環山,唯東面缺口可瞰視寧夏平原。雙塔建于面南的山坡上,東西對峙,相距百余米。東面一塔,為磚筑八角形,每邊長二點五米。塔身十三層,高約四十五米,塔身為“密檐式”結構,第一層塔身較高,第二層以上塔身驟短,且隨著塔高,往上檐與檐之間的塔身又逐層縮短。第十三層上置蓮花剎座,承托著作為塔剎的數層相輪。每層塔檐下,各面有兩個磚雕獸頭,怒目圓睜,形象威猛。塔室為圓形,原采用厚壁空心式木板樓層結構,如今已毀壞。
西面一塔,高十四層,與東面塔相仿佛,但外形略豐碩,外表裝飾比東面塔更為華麗。從第二層起,往上各層八面的正中砌有一淺壁龕,龕內塑佛像一尊,或坐或立,各具姿態。龕的兩側,飾有磚雕獸頭,口含串珠。每層塔棱轉角處,又雕有佛像一尊。眾多的雕飾,使塔身顯得絢麗別致。
雙塔前面和中間的空地上,原建有佛寺,現已不存。塔和寺所建年代也不見記載。但成書于明嘉靖年十九年(1540)的《嘉靖寧夏新志》中引有安塞王朱秩炅的詩句:“文殊有殿存遺址,拜寺無題話舊游。”1986年又在西塔剎座穹室發現西夏文物等,并發現塔上琉璃套獸與西夏陵出土的琉璃套獸相同,由此可推斷,雙塔建于西夏時期,距今已有八百余年。
青銅峽百零八塔 青銅峽是寧夏境內的一個黃河峽口,此處地形險峻,黃河水深流急。百零八塔坐落在現今青銅峽市峽口黃河西岸一個陡峭的山巒上。百零八塔是一個由一百零八座塔組成的塔群,它依隨山勢鑿石分階而建,自高向低按一、三、五、七、九……奇數排成十二列,構成一個總體為等邊三角形的巨大塔群。每座塔的結構大體相似,略有差異。頂端一塔最大,高三點五米,其余的塔均高二點五米,二層以下,塔底均為單層八角須彌座。塔群的形制,大致為四類:頂端一塔,塔基為方形,塔身為覆缽式,東面辟有龕門;二至四層,塔身為八角鼓腹尖錐形;五至六層,塔身為葫蘆形;七至十二層,塔身為寶瓶狀。各塔均為磚砌實心,寶珠式塔頂,外表涂白灰。揭去后世維修涂上的白灰,可看出最早塔身的白灰上涂有彩繪。
百零八塔的建造年代不詳,據塔基下曾出土西夏文題記的帛巾和佛禎等實物推斷,塔群可能建于西夏。這種按幾何圖形排列的塔群,在我國古代古塔建筑中尚無他例。
田州塔 田州塔位于平羅縣姚伏,因而又俗稱“姚伏塔”。該塔坐落在高約三米,夯土外表包磚的臺基上。田州塔共八層,高約三十八米,呈六角形,是一座樓閣式磚塔。塔的各層南北開設直通的券門,其余四面辟券門或壁龕,塔頂呈錐形,用綠琉璃瓦砌成。第一層的塔檐下,有十分精美的磚雕,其中有仿木建結構的華麗的斗拱、替木、柱頭、椽木等,還有各種花卉、佛像和人物等,形態生動,玲瓏剔透,工藝高超,顯示出精湛的磚雕藝術,為寧夏所有的古塔中所僅見。
田州塔始建何時不詳,推其塔名當得之于田州城。《讀史方輿紀要》卷六十二載:“田州城在鎮(指明代寧夏總鎮,即今銀川市)北六十里,西夏所置,蒙古廢。”因而,田州塔很可能是西夏時期的建筑。塔的南面門楣上方嵌有一塊石匾,刻“田州古塔”四字,匾的左下側,刻有“乾隆四十八年六月重建”字樣,表明該塔曾于1783年重新修茸。
高廟 高廟位于中衛縣城正北,占地4100平方米,建筑面積1517平方米,計有二百六十余間建筑物。整座廟宇坐北朝南,依一條中軸線,所有建筑物左右對稱,逐次伸進升高,最高層達二十九米。
高廟是一座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寺廟,最下部是保安寺,山門之上是奎星樓,進山門迎面是一座雙層小牌坊,小巧玲瓏,稱彌勒閣。拾級而上,是大雄寶殿,殿門兩側的排墻上,飾有磚刻浮雕,東為“神龍獻瑞圖”,西為“威鳳呈祥圖”。殿旁兩壁有頌佛彩繪。殿東側為地藏宮,西側為三霄宮。穿過大雄寶殿,登二十四級臺階直達南天門,前十二級臺階為天橋形,兩側有隧洞環繞,稱輪回洞,四周建有靈官、諸神等殿閣。進入南天門,正面是三層中樓,造形秀麗精雅,中樓兩側為鐘鼓樓、四仙閣、觀景臺等。穿過中樓,是建在高基上的三層正樓。正樓一層為五岳殿,東配殿為三官殿,西配殿為祖師殿,二層為玉皇殿,三層為圣母殿。正樓兩側為文武樓,東為文樓,西為武樓,文武樓下層為龍王宮。整個高廟建筑群重樓疊閣,亭廊相連,觚棱互摩,檐角高翹,整體布局緊湊回曲,錯落有致,格局別致,突出顯示了中國古代廊廟建筑的特色。
高廟的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據載,在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已有高廟,初稱為“新廟”。清康熙和乾隆年間,“新廟”因地震毀壞而重修,清咸豐八年(1858),又加以增建,改稱“玉皇閣”。1942年,因失火,主要建筑群焚毀。次年重修,歷時四年而成,稱為“高廟”。
同心清真大寺 同心清真大寺坐落在同心縣舊城西北角的高地上,是寧夏現存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清真寺之一,在寧夏南部山區的穆斯林中有較大影響,不少知名的穆斯林學者曾在這里求學講學。
同心清真大寺建立在聳出地面達七米之高的青磚基臺上,寺門向北,門前有一仿木建結構的磚照壁,照壁的中心,有磚雕花木圖一幅,甚為精美。由券門通過暗道,有石砌臺階可登上高數米的臺基,上面有邦克樓、禮拜堂、阿訇住房等。邦克樓是一座二層四角攢尖頂的建筑,輕巧秀麗。它的對面是磚雕月桂松柏圖照壁,構圖清新素雅。禮拜堂是清真大寺的主體建筑,坐西朝東,是一座兩個歇山頂和一個卷棚頂前后勾連的殿堂式建筑,前殿進深五間,面闊七間;后殿進深九間,面闊七間,可容納七八百人。殿內用二十根圓柱支撐梁架,柱枋間飾有云紋掛落。門楣、檣壁上雕縷有阿拉伯文和花卉圖案。整個禮拜堂體態宏大,體現了我國古代傳統建筑藝術與伊斯蘭教建筑裝飾藝術的交融。
同心清真大寺始建年代不詳,相傳始建于明代。從其照壁及禮拜堂等處保存的題記來看,曾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和光緒三十三年(1907)兩次重修。
牛首山寺廟群 牛首山位于銀川平原與中衛、中寧平原之間,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山脈,主峰由南北相峙的武英、文華兩峰組成,望之如牛犄角,故稱牛首山。
牛首山寺廟群可分為東西兩個寺廟群。西寺廟群依山巒走向,沿山體形勢自上而下修建。牛首山主峰頂上建有大西天寺、小西天寺和清涼寺。這三個寺鼎足而立,高低不一,內有如來、伽藍、觀音、十方寶佛、眼光菩薩等佛像及迦葉塔、佛母洞等。沿山勢而下,在牛首山西麓的幽谷中,建有萬佛閣、睡佛閣、凈土寺、三教堂等寺廟。睡佛殿中有金牛池,據傳系明代慶靖王朱栴見池中有金牛顯現而得名,并有明代萬歷年間的碑刻。由凈土寺向南,分別坐落著大鴻庵、觀音庵、極樂寺等。由凈土寺向北,則建有滴水寺、萬壽庵、地喑塔及彌陀、文殊、普賢諸殿。整個寺廟群枕山面河,錯落掩映在蔥籠的山樹之間,景致壯觀。
東寺廟群在西寺廟群東十華里處,有金山寺、保安寺、龍泉寺、晴峰寺等寺廟。東寺廟群以金山寺為中心,金山寺前有趙家寺(娘娘廟),北面的山坳處建有大鴻庵,庵后的高崖上坐落著保安寺,寺內存有明、清時期的碑刻,碑文記載,其寺于明弘治五年(1492)和清順治十一年(1654)重修。由保安寺向東,山腰上建有苦工廟,山巔上坐落著晴峰寺。由此向南,山坡上依次修建有藥王廟、睡佛洞、還魂堂,山頂建有觀音堂。還有幾座不知名的小廟宇坐落在南山坡底。由此向西,依次有三佛殿、四量庵、西方境、龍泉寺等。由龍泉而上,峰巒上建有山神廟,天王廟坐落在峰巔上。沿山谷繼續而前,還有太陽宮、無量殿等。
牛首山寺廟群是寧夏最大的寺廟群,眾多的廟宇依山而建,參差錯落,隨勢呼應,氣勢不凡,體現出我國古代廟宇建筑中的多種風格。根據碑文記載,這些廟宇大多初建于明代,后曾數次重修。牛首山寺廟群也是遠近信徒重要的朝山拜佛之地。每至朝山廟會之期,八方香客紛至沓來,香火繚繞,旬日不絕。
南門樓 南門樓又稱“南薰樓”,坐落在銀川市老城南部的南北交匯之口。南門樓底部為二十余米高的巨大臺座,門樓為木建樓閣式,二層重檐,紅墻碧瓦,雕梁畫棟,其形制與北京的天安門相似,氣勢十分雄偉,為古城銀川增色不少。
最早的南門樓,在西夏時期就可能存在。11世紀初,西夏統治者李德明曾在當時的懷遠城(即今銀川市)大興土木,修筑城墻,營造城門、宮殿、官署、宗廟等,意在定都于此,并改懷遠為興州。當時所建城門中,當有南門樓。李元昊繼位后,即以此地為西夏都城,正式稱帝,改稱為興慶府,只是當時南門樓的形制已無從稽考。
明代正統年間,社會安定,銀川城墻又重修,環城建有六個門樓,南門樓即稱為“南薰樓”。“薰”即為“極言氣勢之盛”之意,可見此樓之宏大。清乾隆三年(1739),銀川地震,城毀樓塌。乾隆五年又重建。辛亥革命時,門樓毀于兵焚。現在的南門樓為1917年重建。
玉皇閣 玉皇閣坐落在銀川市老城解放東街,底部為高約十九米的磚砌臺座。臺座底部中間,為一拱形大門洞,可通車馬行人。臺座上的主體建筑,是二層重檐九脊歇山頂大殿,宏大雄偉,四周圍以朱漆欄桿。大殿雙側為重檐飛脊的雙層亭式鐘鼓樓。一座鈴瓏別致的卷棚小殿,連接大殿中間。遠遠望去,整個建筑重樓疊閣,飛檐凌虛,氣勢雄健。
玉皇閣始建年代不詳。現其位置正是明代寧夏府城鼓樓的位置(見于明《弘治寧夏新志·寧夏府城圖》)。清康熙、乾隆年間,玉皇閣因地震而毀,乾隆以后重修,內置玉帝銅像,稱為玉皇閣。
鐘鼓樓 鐘鼓樓坐落在銀川市老城市中心,始建于道光元年(1821),距今一百七十余年。現在的鐘鼓樓重建于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直到1917年方始完工。
鐘鼓樓下部為一個高大的四方形臺基,臺基下為十字拱形大門洞,為四方街道交會處。大門洞上有石刻,東為“迎恩”,南為“來薰”,西為“挹爽”,北為“拱極”。臺基東面的大門洞旁辟有一小券門洞,入內沿級而上,可來到臺基上。臺基上的主體建筑,為十字歇山頂的三層樓閣,翹檐飛脊,挺拔秀美,是銀川市老城一引人注目的景觀。
上一篇:草原文化·珍奇的歷史腳印·古城尋跡
下一篇:寧夏文化·塞上勝跡此亦奇·古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