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閩文化·八閩名勝古跡·寺廟塔觀
(1) 開元寺
與北京廣濟寺、杭州靈隱寺齊名的開元寺,位于泉州市西街,南北長六百三十米,東西寬五百米,是福建最大佛寺之一。始建于唐代武后垂拱二年(686)。建寺前該地為桑園,相傳園中桑樹盛開白蓮,故稱此寺為“蓮花寺”。唐開元二十六年(738)改稱“開元寺”。歷五代、兩宋,元代被勅封為“大開元萬壽禪寺”,元末被毀。現存寺廟為明清兩代重修。
開元寺主要建筑有大雄寶殿、甘露戒壇、東西二塔等。甘露戒壇門旁有一株千年老桑樹,主干分為三股,形似蓮花,樹旁的石碑上記載著“桑開蓮花”的神話傳說。
最令人矚目、也即最富地方特色的是大雄前殿石柱柱頂斗拱間二十四個“飛天樂伎”附雕。她們在殿頂和梁架之間飛行歌舞,卻沒有印度仙女那樣飄飄成仙的動作,也沒有敦煌“飛天”那種過分夸張的豐美體態。她們雖然背展寬大的雙翅,然而又頭戴花冠,身著薄裙,體態自然,完全是一群天真樸實的人間少女形象。她們使用的琵琶、洞蕭、笙弦、嗩吶、柏板、雙鈴等民族樂器,至今仍用于閩南的南樂演奏中。“飛天樂伎”展現了泉州地區南樂活動的動人情景和真實面貌,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又一歷史見證。
(2) 東塔和西塔
雙塔在開元寺紫云大殿前,東西對峙,相距二百米。東塔名鎮國塔,西塔名仁壽塔,分別始建于唐末和五代。初為木質結構,后改用磚石重筑。雙塔又稱姐妹塔,形態極為相似,都是平面八角、五層五檐、花崗石仿木結構的樓閣式建筑。堪稱閩南塔中明珠。雙塔各有大小佛像八十尊,因年代久遠,多有損毀。東塔的塔基上還鑲嵌著描述釋迦牟尼出家成佛故事的青石浮雕,凡三十九幅,甚為精致,是我國歷史上罕見的巨大青石浮雕。
(3) 南普陀寺
位于廈門市東南五老山下的南普陀寺,為閩南著名古剎。始建于唐朝,至今已有千余年歷史。寺中供奉觀世音菩薩。因地處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浙江普陀山之南,故稱南普陀寺。主要建筑有前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和藏經閣。整個寺院結構嚴整,布局勻稱,富有民族風格。藏經閣于1936年興建,座落在半山坡之上,為二層閣式建筑。閣中存有數萬卷佛典經書,其中有《磧砂藏經》《明大藏經》《日本大藏經》《血書妙法蓮花真經》及著名高僧弘一法師手書的《佛說阿彌陀經》等。此外還藏有緬甸玉佛多尊,宋代古鐘、香爐,明代銅鑄八首二十四臂觀音,清代瓷制濟公活佛等珍貴文物。藏經閣后,山石綠樹相間,石刻如林,其中一塊巨石上鐫刻著一個高1.4米、寬3.3米的“佛”字,粗獷豪放,雄建有力,為振慧于清光緒乙巳年(1689)所書。還有抗倭名將俞大猷、抗荷名將沈有容、《東番記》作者陳第,以及近人太虛法師、郭沫若、胡子昂,胡厥文、豐子愷等人的題刻。
(4) 涌泉寺
涌泉寺在福州鼓山半山腰的白云峰麓,五代始建,初名“華巖寺”,后因寺中有一股“羅漢泉”涌出,故有此名。寺院建筑規模雄偉,布局精巧,四處蒼松翠柏掩映,層巒疊障環抱,有“進山不見寺,入寺不見山”之妙,被譽為“閩剎之冠”。寺內藏經閣珍藏古版佛經二萬七千九百余冊及經版萬余片。其中有明版的南藏、北藏,清代的龍藏等名貴佛經九千部,計兩萬余冊,以及印度、緬甸的貝葉真經等。另有歷代高僧刺血書寫的血經六百七十五冊。涌泉寺從宋代開始刊刻佛經,質量很高,供應全國。對我國古代佛教文化的傳播做出了貢獻。在涌泉寺的方丈室前,有三株(一雄兩雌)古老的鐵樹。傳說一株為閩王王審知手植,一株為開山祖師神晏所植。俗說鐵樹千年難開花,而涌泉寺中的這三株鐵樹卻年年開花,雄花象小狐尾,雌花似黃色大絨球,觀者無不稱奇。
(5) 雙陶塔
涌泉寺門前,左右聳立著兩座北宋陶塔,即“莊嚴劫千佛寶塔”和“賢劫千佛寶塔”。塔高約七米,八角九層,每座塔身塑有佛像一千零七十八尊,塔檐另塑像七十二尊,懸掛陶鐘七十二只。塔座上塑著蓮瓣、舞獅、侏儒等,并刻銘文,記敘雙塔建造時間和工匠姓名。兩座陶塔高大精美,至今已歷九百多年,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高超的制陶藝術。
(6) 圣友寺
位于泉州市涂門街北邊的圣友寺,創建于回歷400年,即我國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系仿照敘利亞大馬士革城倭馬亞大寺建成,為我國現存最早、具有古代阿拉伯伊斯蘭教建筑獨特風格的寺院,是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寺院占地約兩千五百平方米,建筑規模宏大,雄偉壯觀,現僅存寺門、奉天壇、明善堂等處。寺門背面“回字”墻高處,有陽刻古阿拉伯文字兩列,記載宋、元期間修建寺院的情況。奉天壇(禮拜大殿)在寺西側,僅存四周石墻。明善堂是一座東向二落中國四合院式磚木結構建筑,在奉天壇后部“講經壇”北面,有門與奉天壇相通。原為穆斯林禮拜完畢休息之處,由于奉天壇園頂倒塌,便移于此處舉行禮拜。清代以后泉州穆斯林日常禮拜或年節慶祝活動也都在這里舉行。
(7) 草庵
摩尼教為波斯人摩尼于公元三世紀中葉雜揉佛教、基督教、襖教創建而成的,其教義崇尚光明,反對黑暗,故又稱“明教”。摩尼教遺址在安海鎮羅山鄉華表山麓,距泉州十三公里,因以草筑庵而得名。據《閩書》載,唐武宗會昌年間(842),呼祿法師入閩傳教,先到福州,后至泉州,最后死在泉州,葬于清源山下。元代,摩尼教在泉州一帶大為盛行,教徒們還于元順帝至元五年(1339)在“雙峰角立如華表”的華表山上建造了草庵。
草庵依山而筑,周圍古松參天。庵中的一堵天然多色彩的花崗巖壁上雕鑿有一尊摩尼石佛,周圍刻著圓圈佛龕。佛身高1.52米,寬0.83米,端坐蓮壇之上。佛面龐圓潤,眉彎隆起,兩肩披發,顎下垂兩綹長須;身著寬大袖僧衣,雙手掌心向上置于雙膝;神態莊嚴,別具風采。像后石壁還雕有放射狀的亮光紋飾,稱“摩尼佛光”。
明太祖朱元璋忌諱摩尼教教義上逼國號“明”字,遂令禁教毀寺,從此摩尼教便在中國絕跡,唯獨在素有“宗教博物館”之譽的泉州留下了這個草庵遺址,成為國內唯一的摩尼教史跡。
上一篇:吳越文化·吳越的宗教信仰與迷信習俗·對地方神祗的狂熱崇拜
下一篇:齊魯文化·泱泱古齊·尊賢尚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