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少室闕
少室闕位于登封市少室山東麓十里鋪村西之少溪河北岸,居少林寺之東,面對少室山。少室闕為漢代少室山廟的神道闕,建于東漢元初五年至延光二年(118—123),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的項目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
少室山廟又稱少室祠,始建于秦,明代初期坍毀。漢安帝時在廟前建闕。唐代改少室廟為少姨廟,其神為婦人像,相傳為涂山氏之妹。元代時又把少姨作為蠶神嫘祖來奉祀。元代楊奐游中岳時曾在少姨廟即興賦詩:“路旁雙闕老,蔓草入荒祠。時見山家女,燒香乞蠶絲。”闕銘中君丞零陵以下的題名“泉陵薛政”“五官椽陰林”“戶曹史張詩”“將作椽嚴(yán)壽”等,均和啟母闕題名中的官職姓名相同,且兩闕的形制相似,可知少室闕的建造年代與啟母闕大致相同,亦為潁川太守朱寵所建。
少室闕分東西二闕,間距7.60m,兩闕結(jié)構(gòu)基本相同,東闕通高3.37m,西闕通高3.75m。西闕基用兩層長方形石板平鋪于堅實的黃土上。闕身用長方石塊垂直壘砌,高2.99m,最上方石塊雕作方斗形,承托闕頂。闕頂用三塊巨石雕作四阿頂,頂上雕垂脊和瓦壟,檐下雕椽,四周邊沿雕柿蒂紋瓦當(dāng)和板瓦,下面雕椽。正脊單獨用一塊長條石雕成瓦條脊,中間低,兩端高,正面雕成瓦壟,兩側(cè)雕柿蒂紋瓦當(dāng)。子闕2.71m,一側(cè)與母闕相連,一側(cè)雕出兩垂脊和瓦壟。西闕北面第三層中部有“少室神道之闕”六字,為陰刻篆書,約55行,每行四字,行間有陰刻豎界線。東闕結(jié)構(gòu)與西闕相同,唯母闕殘缺,僅存一石,置于闕身上部東側(cè),正脊已佚;子闕頂部較完整,比母闕低0.69m。在東闕北面第四層另有江孟等題名,共四行,每行六字,余皆剝蝕不可辨識。
兩闕身前后分別浮雕車馬出行、狐逐兔、斗雞、蹴鞠、羊頭、賽馬、斗獸、馬戲、玄鳥生商、四靈、羽人、雙龍穿壁、雙獸爭食、辟邪柏、鋪首銜環(huán)以及上水等圖案70余幅,真實地反映了東漢時期的社會生活。
少室闕為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岳祭建筑祠廟前的門闕之一,它與啟母闕和太室闕為現(xiàn)存僅有的三處漢代國家級祭祀山神的廟闕。
西闕(文宣提供)
闕身石刻畫像月宮圖和闕銘拓片(文宣提供)
東闕(文宣提供)
闕身瑞獸雕刻(文宣提供)
闕身騎乘雕刻(文宣提供)
上一篇:登封太室闕
下一篇:佛教建筑·登封少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