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建筑·登封少林寺
少林寺位于登封市城西北13km的少室山五乳峰下,四周群山聳峙,古樹參天。少林寺被譽稱“禪宗祖庭”,是我國佛教禪宗的發源地,也是少林武術的發祥地。
少林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的內容之一,包括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其中初祖庵大殿及塔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其重要的文物價值而享譽于世。
少林寺由西域沙門跋陀創建于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其后印度僧人菩提達摩駐此,創立禪宗。少林寺至今流傳著初祖達摩面壁九年和二祖慧可立雪傳經的故事。
少林寺常住院規模宏大,依山坡而建,中軸線共有建筑七進,坐北朝南,前臨少溪河,背依五乳峰,環境清幽,可謂“深山藏古寺,碧溪鎖少林”。
山門創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為高臺單檐歇山頂建筑,面闊三間,門楣上方懸掛清康熙皇帝御書“少林寺”匾額。山門后的三大殿系按照歷史資料恢復。殿后為立雪亭,面闊三間,單檐廡殿頂,為著名的二祖慧可立雪斷臂處,存有清乾隆御書“雪印心珠”匾額一方。
千佛殿即毗盧閣,始建于明萬歷十六年(1588),面闊七間,原為單檐歇山頂,后改為懸山式,是寺內現存最大的古代殿宇。殿前月臺寬敞,欄板望柱石雕精美。殿內供銅鑄毗盧佛像和明代漢白玉南無阿彌陀佛像,東、西、北三壁上繪有“五百羅漢朝毗盧”大型彩色壁畫,其規模、工藝為國內同時代壁畫中所罕見。殿內地面分布有武僧練功凹坑,亦為著名遺跡。
白衣殿(亦名觀音殿)位于千佛殿和立雪亭之間東側,殿內供奉白衣觀音大士像,因南、北、東三壁分別繪有少林拳譜、“十三棍僧救唐王”和“緊那羅王御紅巾”而聞名,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少林寺塔林位于少林寺常住院以西約250m,是少林寺歷代大德高僧的墓地。塔林沿山坡而建,呈不規則分布,共有唐、宋、元、明、清歷代墓塔228座,占地2.1h㎡,是全國現存最大的塔林。墓塔造型各異,有方形、圓形、六角形、小八角形等,多為磚砌,少量為石雕或磚石混合結構,其中以唐宋古塔的石雕與檐下人字斗栱彩繪、宋金元磚塔的仿木構磚雕、元明兩代的石雕塔等遺跡最為著名。
總平面圖(文宣提供)
初祖庵位于少林寺常住院西北約1.3km的五乳峰下的丘阜上,現僅存大殿、千佛閣、東西二方亭及宋至清古碑40余通。大殿始建于宋宣和七年(1125),是紀念佛教禪宗初祖達摩的建筑,大殿坐北朝南,面闊三間,平面近方形,單檐歇山頂。布筒板瓦覆頂,綠琉璃吻獸。前后明間置板門,均體現典型的早期做法。該大殿金、元、明代曾進行過修葺,是迄今所知河南省內現存最古的木結構建筑之一,其建造年代距《營造法式》刊行僅22年,在諸多方面聞名于世。該殿具有珍貴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其石質文物(石柱、神臺、墻下石護腳、踏道)有“四絕”之美譽,是研究中國早期建筑制度的珍稀范例。
山門(司治平提供)
二祖庵位于少林寺西南塔林對面的缽盂頂,主體建筑有主殿及唐武則天萬歲登封元年(696)、元泰定元年(1324)建造的磚塔各一座。另有古柏三株、咫尺而味異的“卓錫泉”四眼,皆為名勝。
千百年來,少林古剎幾度興衰,歷盡滄桑。現存塔林、初祖庵以及大量碑刻,均有較高的文物價值,是研究歷史、藝術和建筑的重要實物資料。
明代建筑立雪亭(杜卓提供)
立雪亭正立面圖(文宣提供)
千佛殿正立面圖(文宣提供)
塔林(司治平提供)
千佛殿明代五百羅漢壁畫(司治平提供)
初祖庵大殿檐下宋代斗 (杜卓提供)
上一篇:登封少室闕
下一篇:佛教建筑·登封嵩岳寺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