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守槃不迷信外國
梁守槃在1916年4月13日生于北京。1933年考入清華大學機械系,選定“自強不息”的校訓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大學畢業之后,他懷著“航空救國”的夢想到南昌的航空委員會任職,不久自費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留學,1940年獲航空工程碩士學位后回國。
梁守槃回國后,先在西南聯大任教,后到貴州大定航空發動機制造廠任設計課長。他懷著一腔愛國熱忱提出建議:“我們不要引進美國的,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來設計發動機,然后不斷提高技術指標,造出與美國一樣的飛機。”
他很快設計出了一種飛機發動機,并請求投入試制,以裝備自己的飛機升空飛行。但當局卻以這個新設計的發動機不能保證比美國的強而不予批準投入生產。
梁守槃憤然辭去課長職務,重返大學課堂,想圓“教育救國”之夢。但在舊中國總是找不到報國之路,不管“航空救國”也好,“教育救國”也好,都只是夢想。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國防建設的需要,梁守槃從浙江大學調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開始施展報國才能。1956年組建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粱守槃又被點名調到五院參加新興的火箭事業。
他成為錢學森麾下十個研究室的干將之一,被任命為火箭發動機研究室主任,參與仿制蘇聯援助的P-2導彈的工作。
他深知,當時在外國的封鎖下,得來的一點先進科學技術實屬不易,因而在蘇聯的有限援助下進行仿制意義重大,應該“先學楷書,后寫草書”,從仿制中增長自行設計的才干。
但在與蘇聯專家的合作中,他又深切感到如果不動腦子照搬,照葫蘆畫瓢,不僅會學不到真經,反而會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因而,梁守槃向設計人員提出了反設計的要求,從消化圖紙資料入手,按產品的技術指標要求,用已知公式開展設計,然后將自己的設計結果與導彈實物相比較,用以驗證理論與實際的一致,從而增長自行沒計的本領。這樣,在完成仿制任務之后,設計人員就能更加有信心進行獨立自主的設計了。
梁守槃作為中國第一種仿制導彈的總設計師,不迷信、不盲從外國人,對技術問題從實際出發,有自己的獨立見解。1960年,P-2導彈仿制完成,但在使用火箭燃料的問題上,梁守槃與蘇聯專家發生了分歧。
蘇聯專家認為中國的液氧含可燃物質太多,使用時有爆炸的危險,但這時蘇聯正準備撤走專家,蘇方的燃料又遲遲不向中國供應,給發射造成困難。
梁守槃想,為什么就不能用本國生產的燃料呢?他一遍又一遍計算,查閱資料進行分析比較,發現蘇聯資料不準,沒有考慮到十幾噸液氧中含的雜質不會集中到一起氧化燃燒,因此完全可以用自制燃料代替蘇聯燃料。
同年8月21日,蘇聯專家撤走不久后,梁守槃的意見被采納,第一枚P-2導彈采用國產液氧作氧化劑發射獲得成功。這是梁守槃第一次親身體驗到自力更生的勝利。
這次成功給了梁守槃以更大信心和力量。他后來在獨立設計大推力火箭發動機時,大膽提出了難度較大的離心泵并聯和使用偏二甲肼作燃料的設想,大大提高了比沖,成功研制了大推力火箭發動機。
梁守槃先利用兩套渦輪泵造成不平衡條件,觀察它們在工作時能否自動達到平衡并聯狀態。試驗證明離心泵并聯可行,工作能協調平衡。然后他又主持調研,提出對偏二甲肼毒性的測定方案,以及防止人體中毒的措施。經過一年的反復試驗研究,找到了解毒的特效方法,同時完善了操作規程。
后來的實踐證明,這種偏二甲肼不僅可作大型火箭發動機的燃料,而且還可與煤油混合,代替一種用大量糧食提煉的混胺燃料,在火箭發動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梁守槃在設計更大推力的液體火箭發動機時,還提出過箭體直徑選擇最合適的范圍等許多建設性意見,其中還包括主張研制沖壓發動機,這些都顯示了他高超的技術功底和獨創精神。
1965年,梁守架被任命為七機部三院副院長,同時出任海防導彈武器系統總設計師,負責研制海防導彈的技術工作。他在主持設計一種名叫“海鷹”2號飛航式導彈的發動機時,提出了兩個大膽的設想:
一是將原懸掛式箱體改為承力式箱體,并將彈翼固定在箱體上,這樣可以減輕結構質量,增加推進劑箱的容積;二是用上述辦法加大彈體剛度,增加彈身長度,從而加大射程。
為了驗證這兩個設想,他和科技人員一起整整干了兩個月,完成了試驗樣品。1966年12月,兄弟單位研制的“海鷹”1號導彈進行試驗,沿用了仿制時的發射架,結果前兩發打出去沒了蹤影。人們以為是因為天冷,雷達工作受到影響;但第二年5月又打了一發,還是失敗了。
梁守槃在參加分析原因時,認為問題不在導彈本體上,而是在發射環節上。他在發射現場圍繞發射架轉了幾圈,若有所思地回到住處,拿起筆計算起來。
根據計算結果,他認為導彈的發射架總長5米,導彈發射時,因為發射架過長,導彈離軌頭部上翹,尾部下沉,導彈在劇烈震動下使制導組件與彈體碰撞而損壞,這樣導彈發射出去自然就不能跟蹤到目標,只能直線飛走了。
后來,他在自己主持研制的“海鷹”2號導彈進行試驗時,就建議把發射架鋸掉1.2米。有人不相信這么簡單就把問題解決了;結果一試,果然成了,而且連射幾發都成功了。
梁守槃說,我們的一些技術人員還是按照仿制的辦法,照本宣科地搞設計,加上缺乏經驗,自然走了彎路。人們都說,梁守槃總設計師是一個相信自己力量的人。
梁守槃最得意也最費力的是成功研制了一種超低空超聲速海防導彈。1961年,美國等一些技術先進的國家知難而退,停止了這種導彈的研制;而梁守槃卻力促有關部門將其列入了我國的研制計劃。
他認為,這種導彈不僅技術先進,而且非常適合國防戰略的需要,認定這是一個值得追求的目標。但有人認為他太不自量力,連美國都放棄了,而像我們這樣一個技術尚很落后的國家能研制成功嗎?
梁守槃咬定青山不放松,不達目的不罷休,歷盡艱辛和坎坷,承受了巨大壓力和困難,甚至這項研制遇到幾度被砍掉的危險。
在最初立項的時候,有一封建議立即取消這項研制工程的信擺到七機部部長面前。部長十分為難,一方面覺得梁守槃不僅有勇攀科技高峰的精神,而且也有足夠的技術能力;另一方面又覺得反對者的意見也不無道理。
他叫秘書把這封信抄給梁守槃,希望他能答復信中提出的問題。梁守槃看完信后,認為技術問題只有在切磋琢磨中,在不同意見的爭論中,才能使技術方案日臻完善,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而且,他認為外國人還沒有造出來的東西,中國人就未必造不出來,不能有妄自菲薄的思想;中國在已有技術的基礎上,在一些技術領域完全可以超過外國人。
于是,他寫信給錢學森,以嚴密的邏輯、雄辯的論據、有說服力的數據申述自己的設想。錢學森認為梁守槃的看法很有道理,欣然支持他的主張,同意他的意見。梁守槃的設想通過立項。
但是不久,十年“文革”浩劫把他的科研項目擱置起來,梁守槃和他的技術方案一起被“打倒”。后來,梁守槃在周恩來總理要軍管開列的一批航天科學家名單中被特殊保護下來,回到研究室,避開動亂干擾,頂住各種壓力,繼續試驗他的方案,并有了突破性進展。
“文革”結束后,梁守槃以為自己負責的導彈方案會加快研制進程。但沒有想到有關部門要取消這個項目。得知這一信息后,梁守槃想起了國防科技工業領導人張愛萍將軍說過的話:“我們要搞出適合我國地形、氣候、經濟條件的東西,別人沒有的,為什么我們不能有?依樣畫葫蘆,長期當留聲機,這不是中國人的志氣。”
他從這里受到鼓舞,認為只有張愛萍能夠挽回他主持的這個項目。于是他給時任副總理兼國防部長的張愛萍將軍寫了一封信,詳細闡明這個項目對國防的重要意義,特別說明這項科研已有所突破,現在取消等于前功盡棄,不利于國防建設和航天科技事業的發展。
張愛萍賞識梁守槃的愛國熱忱和學識才華,也很了解他在技術上看準的事情絕不輕易放棄的可貴品質。但為了慎重起見,張愛萍又當面問梁守槃:“你認為從理論上講是可以做得出來的嗎?”
梁守槃肯定地回答道:“是的,理論上是可行的,因此我相信我的方案能夠成功,所以我才堅持。”
張愛萍聽了梁守架的回答,點頭表示滿意,并鼓勵他:“那你就大膽地去做。為什么美國人認為做不出來的,我們就不能做出來呢?”于是,梁守槃的方案又列入了國家的研制計劃。
梁守槃為這個超低空超聲速導彈付出了27年的心血,終獲成功。這種導彈模型在世界博覽會上露面后引起轟動,被報界稱作是“最令人驚訝的導彈”。
梁守槃說:“我作為航天科技工作者的最大愿望,是能夠在工作崗位上貢獻自己的力量。不管你是什么家,關鍵是你為國家做了些什么,怎么樣做好自己的事情,怎么靠自己的努力使國家繁榮富強。我們的成果都不是以引進為目標,而是在引進的基礎上,把先進的技術與我們自己的東西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
他就是這樣充滿信心,不怕挑戰,勇于創新,堅信自己的力量,盡自己的最大努力為中國航天的騰飛而奮斗。
上一篇:李贄老年勤奮著述
下一篇:梅蘭芳馴鴿練眼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