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盛時代:晉襄公的霸業
在春秋五霸中,最為人稱道的是齊桓公與晉文公。齊桓公在位四十三年,而晉文公在位時間僅九年。齊國的霸業隨著齊桓公被害而終結,晉國卻從晉文公開始進入一個長期霸業時代。晉文公的繼承者晉襄公,更是將晉國的國力推向全盛時代。
晉襄公上臺伊始,就做了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即在殽山全殲秦國偷襲鄭國的遠征軍,殽山之戰是春秋時代最重要的戰爭之一。這次戰爭的結果是秦國在整個春秋時代都被晉國死死阻擋住其東進的路線,無法越雷池一步。
然而殽山之役的結局不夠完美,由于晉文公夫人文嬴從中作梗,晉襄公釋放了秦國的三員大將。這個結果令晉軍總司令先軫元帥大為惱怒,當面向晉襄公吐口水。
在全殲秦國遠征兵團后,狄人趁晉文公剛死和襄公初立而發動侵晉戰爭。不過晉國的霸主地位并非浪得虛名,晉襄公親自率軍隊在箕城大破狄人。這次勝利也有遺憾,晉軍總司令先軫元帥出于贖過的心理,在與狄軍交戰中選擇了變相的自殺方式,他卸去盔甲,沖入敵陣,光榮戰死。狄人潰逃時,沒有忘記砍下先軫元帥的首級回去領賞。但不久后又將先軫的人頭交還給晉國,頭顱栩栩如生,如同生前一般。
由于先軫意外戰死,所以晉國中軍元帥一職出現空缺。出于對前任元帥的尊敬與懷念,晉襄公任命先軫的兒子先且居擔任中軍元帥。
一位老英雄倒下了,可一位新的英雄冒泡了。他是晉國將領郤缺,在箕城之戰中郤缺英勇善戰,在戰斗中生擒狄軍首領,表現堪稱完美。
郤缺的人生充滿起起落落,他出身名門,父親郤芮是晉惠公和晉懷公時期的重要將領。晉文公上臺后,郤芮與呂甥陰謀造反,最后兵敗被殺。郤芮死后,郤缺從貴族一下子跌落為平民。他明哲保身,夾起尾巴做人,跑到鄉下過起農夫生涯。
有一回,晉軍下軍副司令胥臣經過冀邑時,順道去看望好友郤缺。郤缺正在田中鋤草,妻子給他來送飯。雖然是在田間,但郤缺仍然恪守禮儀規范,令胥臣大為贊賞。回到國都后,胥臣向晉文公推薦道:“恭敬乃是有品德的表現,恭敬之人必定是有德之人。有德之人才可以治理民眾,郤缺就是這樣一個有德之人。真正的仁德,即便出門在外,也要像參加盛典一樣莊重。平常的所作所為像祭祀時的謹慎,郤缺就是這么一個人。”
什么叫恭敬呢?不是小人物看到大人物時畢恭畢敬的那種心態,而是一種內心中的敬畏感,以及約束自己行為的自制力。儒家講“慎獨”,為什么要慎獨呢?因為獨處時人的雜念和惰性就容易涌出來。人的自制力容易松懈,自制力松懈后就會降低自己的行為標準。胥臣推薦郤缺的理由,正是看到他在獨處時仍然嚴格恪守禮節。說明這個人絕對不簡單,有著一種驚人的自制力。
晉文公聽完后遲疑了,郤缺的父親是有罪之人,能重用嗎?胥臣以舜重用禹和齊桓公重用管仲兩個事例,向晉文公表明:“賢明的君主用人,只要取他的長處就可以了。”在胥臣的推薦下,郤缺才得以重返軍界與政壇,并在箕城之戰中立下汗馬功勞。
為了表彰胥臣的舉薦之功,晉襄公特地封一塊地作為他的采邑;同時也將冀邑封給作戰有功的郤缺。郤缺為人嚴謹,腳踏實地。后來一步步地成為晉軍最重要的將領,最后還當上中軍元帥。
晉襄公上臺的第一年,對秦國與狄人的戰爭均取得重大勝利。但最強大的對手楚國卻乘晉國在西面開戰之機,再次向北出擊,迫降陳國與蔡國。晉襄公繼承晉文公中原霸主的地位,晉國必須在中原諸侯國中擁有絕對的領導權。可是這些諸侯中不乏陽奉陰違之人,對晉國最不友好的當屬衛成公。
前文曾經說過,晉文公主持溫地會議期間曾舉行一樁國際審判。衛成公被判處監禁,關入周王室的監獄,公子瑕被擁立為衛國的國君。出于對傳統的尊重,衛成公并沒有被處死。但是晉文公想置他于死地,于是暗中吩咐周王室御醫在衛成公的食物中下毒。忠心耿耿的寧武子花錢買通御醫,讓他減少毒藥的劑量,衛成公得以保住性命。
衛成公并不想在監獄中度過余生,更何況晉文公殺氣騰騰。躲得過初一,也躲不過十五。他必須要離開這個鬼地方,回衛國繼續當國君。衛成公絕非平庸之輩,為了走出監獄大門,他不惜血本。能讓他走出監獄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晉文公;另一個是周天子。衛成公不惜血本,首先是巨資賄賂魯僖公,讓魯國出面向周天子與晉文公求情;其次分別贈送十對玉璧給晉文公與周襄王,周襄王貪小便宜的毛病終生不改。他撈到好處后,下達赦令釋放衛成公。
出了監獄大門后,衛成公喘了口大氣。可是這時公子瑕已經就任衛國國君了,他如何重新奪回大權呢?衛成公善于斂財,私人財產頗為龐大,“銀元攻勢”再次擊中人性的弱點。在金錢面前,衛國大夫周顓和冶廑不惜鋌而走險發動政變,殺死公子瑕。衛成公復辟成功,重新登上國君的寶座。
晉文公去世后,中原各諸侯都前往晉國吊唁。唯獨幸災樂禍的衛成公與晉文公恩怨甚深,拒絕前往,并趁晉國無睱東顧時發動對鄭國的戰爭。衛國與鄭國是一對老冤家,長期戰爭使衛國丟了不少國土,衛成公決定以武力收復。
晉襄公要將霸業發揚光大,衛國理所當然地成為首個打擊目標。
公元626年(晉襄公二年),晉軍總司令和中軍元帥先且居與下軍副司令胥臣率領主力進攻衛國。五月一日,晉軍包圍戚邑。經過一個多月的圍困,于六月八日攻克戚邑,俘虜衛國的守城將領孫昭子。
衛成公一看大事不妙,趕緊向陳國求援。此時陳國既投靠楚國,又投靠晉國,典型的兩邊倒。陳共公對衛國特使說:“衛國要先發兵攻打晉國,寡人才好從中斡旋。”衛成公愣頭愣腦的,還真派大將孔達率軍進攻晉國。晉襄公一怒之下,將衛國的戚邑并入晉國的版圖。
第二年(公元前625年)六月,晉國召集宋國、陳國、鄭國和魯國等商議攻打衛國的事宜,此時陳共公出面替衛國求情。為了讓晉國有面子,陳共公讓衛成公將大將孔達抓起來交給晉襄公處置。晉國政府也樂得順水推舟,體面地結束了對衛國的戰爭。
晉襄公之所以放棄伐衛,主要原因是晉國與秦國的兵鋒再起。
自從殽山戰敗后,秦穆公一心想著對晉國實施報復戰。公元前625年(晉襄公三年)初,秦軍在孟明視的統領下大舉進攻晉國。
晉襄公親自迎戰,先且居擔任中軍元帥,趙衰為副元帥。秦國人很快就明白自己的實力還不夠強大,在晉軍的一連串打擊下,秦軍被迫一路撤退到彭衙。侵略戰爭變成衛國戰爭,狼狽不堪的孟明視知道不能再往后退了,決心在這里與晉軍展開決戰。
晉軍將領狼譚的先頭部隊與秦軍遭遇,作為一位著名的勇士,狼譚在殽山之戰中立下戰功,被晉襄公任命為戰車右護衛。元首的護衛,這對一名武士來說是至高的榮譽。可是到了與狄人戰斗時,晉軍總司令先軫撤掉了狼譚元首護衛之職。對狼譚而言,這是奇恥大辱。他的朋友說:“你蒙受這種恥辱,怎么不去死呢?”注意這句話哦,這向我們表明春秋的時代觀念是榮譽重于生命。大家都知道日本有武士道,其實真正的武士道乃是起源于中國,起源于春秋戰國。后來梁啟超寫過一本書叫《中國之武士道》,其中記載了中國自春秋到漢代著名武士的故事。這是一本非常好的資料書,可惜流傳并不廣。中國人的血性精神,總體上來說,從春秋戰國往后呈下降的趨勢。這里原因很多,政治上的原因是高度專制,扼殺武士的獨立人格;思想上的原因則是儒學獨尊,經千年文化熏陶,重文輕武成為主流。關于這方面的問題當另撰文深究,此處略去不談。
面對朋友的質問,狼譚回答說:“只是還沒到死的時候。”他朋友又說:“我跟你一起把先軫這老頭給宰了。”狼譚斷然拒絕道:“以下凌上不符合道義,這不是真正的勇敢;只有為國家而死,才是真正的勇敢。我是憑借勇敢才得到戰車右護衛的職務,現在被人認為不夠勇敢,所以把我免職了,這也是應該的。至于我是不是真正的勇敢,您就等著瞧吧。”
現在是狼譚表現其勇敢戰斗精神的時候了,雖然敵眾我寡,但他仍然義無反顧地沖向敵營,勇不可當。秦軍本來就以悍勇而著稱于世,現在遇到了更加勇猛的晉國人,陣腳大亂。狼譚身陷重圍,絲毫不懼。最后力戰而死,完成了自己作為一名武士的歸宿,向世人證明了自己的勇敢。也證明了自己的價值,因為他為國家而戰死沙場,這是一名真正的勇士。晉國之所以能長期稱霸,就因為它是一個尚武之國,武士之魂即晉國的國魂。
狼譚之死,并沒有改變秦軍的被動局面。晉軍大部隊及時趕到戰場,秦軍大敗,繼殽山之役后再嘗失利的苦果。
面對秦軍的反撲,晉襄公易守為攻。
這一年的冬季,晉軍在中軍元帥先且居的率領下,聯合宋、陳和鄭三國軍隊進攻秦國。秦軍再遭敗績,晉軍攻占汪邑和彭衙后,勝利班師回國。
雄才大略的秦穆公豈肯善罷甘休呢?
第二年(公元前624年),秦軍又一次卷土重來,仍然是常敗將軍孟明視為總指揮。這次秦軍破釜沉舟,志在必得。晉軍副元帥趙衰建議堅壁清野,避免與秦軍交戰。他說:“秦國在戒懼中奮發圖強,這是不可以抵擋的。孟明視用心革新秦國的政治,給民眾帶來很多好處。勵精圖治,不敢懈怠,我們豈能抵擋呢?最好的辦法是避而不戰。”
對晉軍來說,面對屢敗屢戰卻仍然維持高昂斗志的秦軍,避而不戰也不失為一種策略。如果不讓秦國人挽回點顏面,那秦國在西部的進攻將是無休止的。孟明視大軍攻占王官城與郊地,由于找不到晉軍主力決戰,便南渡黃河到達殽山戰場。掩埋了當年戰死在沙場的秦軍戰士的累累尸骨,然后返回秦國。
不久后,晉襄公又出兵進攻秦國,包圍兩座秦邑。之后晉國向東擴張,秦國向西發展,兩國大規模戰爭暫告一段落。晉襄公上臺后五年時間內,晉國與秦國爆發五次戰爭,秦國在最強盛的穆公時代無法跨過晉國這道門坎,這也意味著秦國東進中原的夢想遙遙無期。晉國在遏制秦國向東擴張欲望的同時,也開啟了百年霸業。
上一篇:偪陽之戰-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
下一篇:公開的法律才是好法律-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