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瑟福——歲時種牛尾的科學家
——5歲時種牛尾的科學家
盧瑟福(1871~1937),新西蘭著名科學家。長期在英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他開拓并創(chuàng)立了放射學。提出了原子自然蛻變理論,曾獲諾貝爾化學獎。
新西蘭泉林村是新西蘭著名科學家盧瑟福的故鄉(xiāng),他家的生活環(huán)境艱苦。父親是一個勤勞而又多才多藝的農(nóng)民兼手工業(yè)工匠。母親是蘇格蘭移民,是一名農(nóng)村教師。
這樣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使盧瑟福養(yǎng)成了勤勞、樸素的生活習慣,也繼承了蘇格蘭人勇敢、剛毅的性格特點。
5歲時,盧瑟福就開始在福克斯希爾村的一所小學讀書。
有一天,小盧瑟福拿著一把刀,在牛棚外的小草場上割柴草。
突然,他發(fā)現(xiàn)前面不遠的路旁有根大木頭,小盧瑟福心想:
“這根大木頭能抵多少柴草啊!如果把它拿回去,媽媽一定很高興。”
可是,要把這根大木頭拿回家談何容易!小盧瑟福用雙手搬了一下大木頭,沉得很。
小盧瑟福拍了拍小腦袋,終于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他把一頭奶牛從牛棚趕到路旁,找來了長繩子,一頭把大木頭捆住,另一頭系在奶牛尾巴上。他折了一根樹枝做牛鞭,讓奶牛拖著大木頭往家里走。
奶牛喘著粗氣,費了好大勁兒總算把大木頭拖到了小盧瑟福家的院子前。但是門太小,大木頭卡住了。
小盧瑟福很著急,他又朝奶牛身上抽了一鞭,奶牛狂吼了一聲,動也不動了,原來大木頭太沉了,奶牛的尾巴給掙斷了小半截。小盧瑟福害怕極了。他悄悄回到家中取了一塊橡皮膏,貼在被拉斷的奶牛的尾巴上,然后把奶牛牽回到牛棚去。
那斷下的小半截奶牛尾巴怎么處理呢?小盧瑟福又犯難了:扔掉吧,又舍不得;留下吧,又怕媽媽發(fā)現(xiàn)。于是,小盧瑟福將那小半截牛尾插到了地里,指望它能在地里生根發(fā)芽,再長起來。
童年時代的盧瑟福不僅學習成績優(yōu)秀,而且還有對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強烈渴望。他曾制造過一種可以發(fā)射“遠射程炮彈”的玩具大炮,還修理好了一只將要報廢的鐘,并且自制了一架照相機。
1882年,盧瑟福一家遷居到了佩洛魯斯海峽邊上的哈維洛克村。他繼續(xù)在這里的一所學校上學。
暑假時,他回福克斯希爾看望祖母,還自己發(fā)明制作了一臺馬鈴薯搗碎機,送給祖母做禮物。就在這期間,他的家庭連遭不幸。首先,他的兩個弟弟希爾伯特和查理士,在佩洛魯斯海峽的一次翻船事故中喪生。
他和父親在岸邊尋找尸體,達幾個月之久。稍后,父親又因事故而折斷了5根肋骨。這兩個意外的打擊,使少年盧瑟福理解了人生旅途的艱難,從而更加發(fā)奮學習。
盧瑟福長大后,繼續(xù)他的科學研究,在事業(yè)上取得了一定成就,成為新西蘭著名的科學家。
上一篇:卡爾·威特——歲上大學的歐洲神童
下一篇:衛(wèi)青——從奴隸到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