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始料不及的后果——《少年維特之煩惱》發表后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歌德的成名之作。這部不足一百五十頁的書信體小說最早給歌德帶來國際聲譽。小說在1774年出版后,立即在青年中引起強烈共鳴。而且,還在整個歐洲掀起一股“維特熱”。人們爭相學習維待的生活方式、言談舉止,甚至仿效維特的服裝。一時間,青色燕尾服、黃色馬褲和棕色長統靴成為最時髦的裝束。因婚姻不自由或戀愛遭受挫折的青年也模仿維特以自殺殉情,甚至于多仿效維特死時的著裝和自殺的方式。這里邊影響較大的有作家克萊斯特與其戀人的情死。這個消極的后果絕對是歌德所始料不及的。
維特是個熱情、正直的青年。他頌揚自然,熱愛淳樸的農民與天真的兒童,反對封建禮俗,僧惡官僚貴族。他對于人世的熱情希望與鄙陋丑惡的社會現實格格不入,因而他處處遭到打擊和失敗。在這種處境中,又被不幸的愛情重重地傷害了,因此,他無法使自己從中解脫出來,終于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生命。這部小說主要是描寫作者個人的感受。歌德晚年回憶此書的創作過程時說:“我象鵜鶘一樣,用自己的心血把這個作品哺育出來,其中有大量的出自我自己胸中的東西,大量的感情和思想……”但維特的煩惱不只是維特或歌德個人的煩惱,而是生活在那個劇烈變化的時代的許許多多青年人共同的煩惱。因此,它能激發一代青年反封建的心聲,他們讀這些信就象是寫給自己的一樣。由于這個原因,這部小說在青年中引起強烈共鳴是十分自然的。
歌德之所以把小說處理成維特自殺的結果,一方面是為了表現維特與現實沖突的不可調和,是情節發展到高潮的必然結果,作為小說,也更能感動讀者;另一方面,自殺本身也是具有反基督教意義的,因為基督教認為自殺是罪惡。但自殺并非是對舊道德表示抗議的唯一方式。事實上,自殺倒是懦弱者的行徑。有為男女為什么要做愛情的犧牲品呢?
當歌德看到有那么多青年男女自殺殉情的時候,他著實大吃一驚。1778年1月,魏瑪的一位小姐因為失戀而投伊牟爾河自殺。歌德親眼目睹了這位溺死的姑娘,她懷中還藏有一本《少年維特之煩惱》,歌德再也無法平靜。他開始意識到小說巨大的消極作用。為了挽回影響,歌德寫了這樣一首詩,印在新版的這部書的卷首:
維特與綠蒂
青年男子誰個不善鐘情?
妙齡女人誰個不善懷春?
這是我們人性中的至圣至神;
啊,怎么從此中會有慘痛飛迸?
可愛的讀者喲,你哭他、你愛他,
請從非毀之前救起他的名聞;
你看呀,他出穴的精魂正在向你目語:
請做個堂堂男子喲,不要步我后塵。
上一篇:格拉古兄弟改革的失敗
下一篇:漢代選舉制度的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