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名之累
中國封建社會傳下來的一種奇特現象是“名諱”。即君王顯要或者父輩名字,臣民兒孫不但不能使用,言談話語之中還要設法避開或代之以其它字眼。弄不好會招來殺身之禍。文章當中遇到該“諱”的也要相應變化。比如孔夫子名丘,后來姓“丘”的就要改為“邱”;柳宗元文章《捕蛇者說》末句“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中的“人”原來是“民”,因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諱而改。這種對健康文字的干擾,實際毫無道理。可是有時候,還能對一個商號的興衰起轉折性的作用。
北京同仁堂與杭州胡慶余堂、廣州陳李濟、漢口葉天泰并稱中國四大藥店。創辦同仁堂的樂尊育本不姓樂,而姓岳。樂尊育原籍浙江紹興。明初末年來京還只是孤身一人。走街串巷為人看病帶賣點草藥。進京后老是住在大柵欄樂姓老夫婦所開的一個小旅店。二十多年了,樂、岳相處很好。清初某年,樂老夫婦回晉探親,將店鋪委托岳某照看,誰知老夫婦一走再無消息,岳某就改姓樂,繼承了這個客棧,取名同仁堂,1669年(康熙已酉年)就是同仁堂正式創立的年代。同仁堂開業后,屢遭磨難。1753年(乾隆十八年),店堂失火,燒得片瓦無存。以后維持同仁堂這牌子的,是張世基。當時張世基因承襲表叔張清一之職,在清宮御藥房當差為領班,每年代收代購送往宮中的藥品(實際供奉藥品所用是育寧堂藥店的名義,而并非同仁堂)。至道光十四年(1834年),同仁堂二次著火。張姓奏請宮中預支藥銀四萬兩,才重新修建了起來。同仁堂此時,羽翼未豐,根基不牢,客戶有限。主要因為未能取得向宮中供藥的壟斷地位。說來也巧,或許是命中有數。1851年,咸豐皇帝奕詝繼位。于是凡帶“寧”的人名、地名,連及藥品、菜品都因避諱而改名。中藥里的清寧丸改名清麟丸,二母寧嗽丸改名二母安嗽丸。專供清廷用藥的育寧堂藥鋪還不及改名,就因犯了圣諱,停止向宮中供藥的權利。后育寧堂由大柵欄遷至前門大街,改名永安堂(今前門大街長春堂舊址)。育寧堂觸了霉頭,同仁堂時來運轉。御藥房用藥從此改由同仁堂供應,同仁堂才興旺起來。可是世上之事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伏。直到同治年間,相傳同治患梅毒,庸醫錯按天花診治導致同治之死。宮中則誣陷是同仁堂給抓錯了藥。于是判罪在案,在菜市口開刀問斬三人,一樂姓,一張姓及一徒弟。同治死后,宮中經費支絀,藥銀多有積欠。但由于同仁堂已發展成為資金雄厚、遠近聞名的國藥店,生意興隆,因此樂家未受多大影響。
上一篇:虛假的尾巴
下一篇:虛幻的經濟穩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