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一座皆驚。他日余方追吟“連宵侍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風,因成二絕寄酬,兼呈畏之員外(其一)》中外哲理詩賞析
十歲裁詩走馬成, 冷灰殘燭動離情。
桐花萬里丹山路, 雛鳳清于老鳳聲。
韓冬郎,晚唐詩人,冬郎為其小名。他的父親韓瞻,字畏之,是李商隱的故交、連襟。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秋末,李商隱離京赴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臺)入東川節度使柳仲郢幕府。其時,韓冬郎才10歲,但已能在別宴上即席賦詩,語驚四座。大中十年(856),李商隱返京,憶及當年冬郎贈別之詩,寫成兩首七絕相酬。此為其一。
首句之“十歲”,即指冬郎當年即席賦詩的年齡;“走馬成”謂其援筆立成。此句贊其寫作之神速。次句的“冷灰殘燭”,狀離別的宴席已近尾聲。正是在這樣一個凄凄別情的氛圍之下,滿座賓客無不動容。此句交代了冬郎當年賦詩的背景。二句合之,是對當年情況的追憶。就其篇幅而言,作者的重點顯然是冬郎賦詩,至于別席別宴, 只是作為賦詩的環境一筆帶過。后二句則是對冬郎即席賦詩的贊美。其妙處在于作者用比新穎。“丹山”是傳說中鳳凰的棲居地, “桐花萬里”形容丹山路的美麗。在這美麗的丹山路上,傳來了“雛鳳”清脆悅耳的鳴聲與“老鳳”蒼勁有力的叫聲。詩人用“雛鳳”和“老鳳”分別喻指冬郎與其父韓瞻,盛贊冬郎寫詩出于藍而勝于藍。由于詩人用比新穎,同時又道出了“長江后浪推前浪”的普遍道理,因而成為贊美后來者,贊美新生事物的名言。
上一篇:《艾青·雪蓮》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韓愈·韓愈》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