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戲曲名著鑒賞辭典·傳奇編·李梅實·精忠旗(第十五出金牌偽召)
北宋末年,汴京失守,徽欽二帝被掠。國家、民族處于生死存亡之中,岳飛屢敗金兵,收復失地。皇帝曾嘉獎“精忠旗”一面。正當岳飛率領岳家軍大破鐵浮圖拐子馬時,丞相秦檜與金朝四太子金兀術暗中相互勾結,狼狽為奸,連下十道金牌召回岳飛。雖有兩河父老豪杰的執意挽留,但岳家軍已失去抗戰的有利條件,被迫撤軍,使十年抗金成果毀于一旦。奸相又勾結張俊,萬俟卨,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岳飛父子。后秦檜游西湖遇鬼,驚嚇病死。岳飛孫岳珂上書為祖伸冤雪恥,皇帝乃下詔為飛平反,追封為鄂王。
(生戎妝,二卒隨上) (生唱)
【新水令】 寒煙一縷隨線長,對陵京轉添惆悵。雖然暫喜邊塵蕩,只是二帝呵,未還京,望燕云尚有千重障。
【滿江紅】 怒發沖冠,憑攔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 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 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自家領兵到此,幸得屢戰屢勝。那兀術所恃鐵浮圖,拐子馬,都被我破盡。眼見這廝往北逃遁。且住扎朱仙鎮。只是二帝未回, 寸心如割。 正是古人云:“草中狐兔盡何益, 天子不在咸陽宮。”言之不覺淚下。且待孩兒眾將到來,一同商議。(小生岳云,末張憲上) (小生唱)
【五供養引】 家猷遠壯,指幽燕威凜秋霜。(未) 浮圖連拐騎,最為強,一朝盡倒,他伎倆頓然消喪。(合) 還須整舊冠裳,這番衣錦盡還鄉。
(見介) (生) 連日屢破金兵,皆將士同心之力。聞得諸陵殘毀,不覺痛心。可一面差人修理,一面謹守營壘,用心哨探,以便進兵,勿得怠玩。(眾) 元帥用兵如神,兀術那廝伎倆已窮,想不日便可成擒也。(生) 那兩河豪杰俱要好生看待,重以金幣犒賞。其他老弱婦女,各要加意安撫他,不可有疏。(眾) 是。(卒報) 遠遠望見朝使飛馬而來了。(生) 安排香案接旨。(外扮使臣捧一號金牌上) (唱)
【園林好】 緊風雷金牌手將,到朱仙鎮歡聲鬧嚷。圣旨已到,跪聽宣讀。詔曰: 爾河北制置武昌郡公少保岳飛,久在行間,屢建奇績。今特加爾太尉,同知樞密院事,即日班師回京,以副朕眷。欽此。(生叩頭起接旨,與外揖介) 請問天使大人,賊勢方張,下官連戰俱勝,飛報朝廷去了。汴京計日可復,便當奉迎二帝還朝,如何忽有班師之說? (外) 這是朝廷旨意,小官不過捧之而來。太尉呵,你克日里班師行賞,還領取姓名揚。(生)羞講起姓名揚。先生且請館驛暫住,容下宮從容商議。(外) 正是: 朝中天子三宣,閫外將軍一令。
(下) (生嘆介) (小生、末叫介) 這是怎么說! (生) 十年之功,廢于一旦。皇上皇上,不是我岳飛沒有用,是奸臣誤了你也! (唱)
【嘉慶子】 我一生事主空骯臟,只后土皇天鑒滿腔。愁絕綸音忽降,憑義膽,報君王,將熱血灑疆場。
(丑扮使臣捧二號金牌上) (唱)
【尹令】 后來更催前仗。(生將接介,又報) 又有一位使臣來了。(凈、外扮使臣捧三號四號金牌上) 置郵道途相望,金牌親傳不爽。(生接介) (丑) 奉圣旨,敵勢稍緩,安靜為福。今發二號金牌,即催岳飛班師。欽此。(凈、外) 奉圣旨,連發三號四號金牌,速催岳飛回京,勿得逗留生事。欽此。(生叩頭接介、生向丑、凈、外揖)(貼扮探子飛報上) 報,報,報! 兀術領殘兵復來交戰。(生對丑、凈、外) 列位先生少停,非是下官有違圣旨,只是賊勢迫近。你看征塵滿天,事系兵機要忖量。
(丑、凈、外) 這使不得,朝廷只教太尉班師,不教出戰。(眾怒介) 敵已到前,豈可束手待斃! (生上馬) (丑、凈、外阻介) (眾爭介) (生遲疑介) (眾) 朝廷發金牌之時,不知兵情若此。今事勢已急,定須出戰。三位使臣,且請館驛安下。一戰之后,班師未遲。(外、凈、丑俱下) (眾唱)
【品令】 安危瞬息,他鼾睡倚廬旁。元帥。古人有云: 安國家社稷者, 專之可也。 權宜制閫, 一戰有何妨。 摩拳擦掌, 誰敢來攔擋。(眾作憤恨介) 各各爭勇,那肯逗留觀望,只待二圣還朝,方顯我將軍境外強。
(內報) 兀術到了。(小凈領兵上) (眾擁生交戰介) (小凈敗)(小生、末追下) (生) 且喜兀術大敗,孩兒同將士追去,想便可乘勢擒他了。(外、凈扮父老上) (集句) 城中鐘鼓四天聞,路上行人欲斷魂。衢路縱橫填白骨,千家今有百家存。自家河北父老便是。我每久陷北朝,才得岳太尉兵到,收復燕云,復見天日。近聞朝廷喚取班師,不知是何緣故? 特來挽留。(見生伏地哭介) 我每情愿跟著爺爺去殺兀術,大家求見二帝一面,切不可輕回。(生)我也不愿回朝,要在此殺賊。無奈朝廷金牌下來。(外、凈) 爺爺也管不得甚么金牌,朝廷也是主上,二帝也是主上。爺爺縱不肯救我每百姓,也看二帝面上,再住一住。(生哭介) 你每說起二帝,吾心折矣。(外、凈) 正宜趁此機會,殺往前去,庶可即見二帝。(內報) 使臣又到了。(小生、未扮二使捧五號六號金牌齊上) 曾聞“君命召,不俟駕而行。(宣旨介) 奉圣旨,五號六號金牌,召取岳飛班師。如違,取罪未便。欽此。(生叩頭介) (小生、未) 太尉呵,(唱)
【豆葉黃】 你權收去駕,速整歸韁。(眾哭介)忍平白地壞、忍平白地壞卻長城,(向小生、末叩頭介) 只得向前稽顙。(小生、末) 可惡、可惡! 我捧的如綸如綍,你說的胡言老傖,快趕去。(外、凈哭介) 還望天使轉奏吾皇,我每呵,恰好似燕歸原宅,恰好似燕歸原宅,忍奪取依棲畫棟雕梁。
(外、凈虛下) (生) 使臣請到館驛,下官即便與眾將商議班師。 (小生、 末) 太尉不必計議, 只是班師便了。 雖然閫外將軍令,須信從來天子尊。(下) (又報) 樞密院差官又捧七號金牌到了。(又報) 中書省又差官捧八號金牌到了。(小凈、外扮二使上) 塞垣萬里無飛鳥,馬首東來知是誰? 自家奉旨到此,速與通報。(生迎介) (小凈、外宣旨) 奉圣旨,說與中書省樞密院,都將發去七號八號金牌,速召岳飛還朝,不許停緩時刻。欽此。(生叩頭介) (小凈、外唱)
【三月海棠】奉詔往,駕言絡繹如翻浪。太尉呵,有內廷秘旨,指與行藏。(附耳介) 此是秦丞相主意,明明說與太尉罷。非誑,不是耳畔親遵丞相指,誰人敢來輕撤將軍帳?你每這些人,倒不是愛太尉了。好好依欽降,快束裝。若不歸去呵,怕伊立地有災殃。
丞相分付我每守著班師,暫住館驛,專等太尉收拾回京。請了,正是: 無限塞鴻飛不得,又驅贏馬向天衢。(下) (貼、丑扮二內臣上) 拖玉腰金報主身,數通和好凈煙塵。北極轉愁龍虎氣,早開高閣畫麒麟。自家奉九號十號金牌而來,已到轅門,通報迎旨。(宣旨) 奉圣旨: 韓世忠。劉綺等俱已班師。岳飛孤軍,決難獨進。特差印綬監太監一員。司禮監太監一員,同往軍前,催取回京,不得少延取罪。欽此。(生叩頭介) (貼、丑) 老先兒,莫怪學生說。(唱)
【二犯六幺令】韓劉老將,半札書傳,便改南鞅。(生哭介) 罷了,罷了! 如今孤掌難鳴了。(外,凈扮父老哭上) 老爺怎么了? (生)我的此身何足恤,任穹蒼。只你每呵,怎下的赤子肉,填虎狼! (眾低稟介) 老爺,只怕是假金牌,還要仔細。(生嘆介) 不用細推詳,自古道天威難犯,這才是莽精忠的散場。
(貼、丑) 你每這些黃黃子少打,平不達兒的有這此饒道! 上邊法度一些也不知,只管胡纏。回去奏知官里,看你每禁得起不!(生哭介) 我那二帝呵! (貼、丑) 老先兒,開口就說二帝,二帝是大家的,難道是老先兒一個人的? 俺每先去了,由你來也罷,不來也罷,只怕圣怒不測,悔之晚矣。你每眾人也要攛掇你家爺回才是。請了,請了。(生) 二位先行,下官隨后回兵就是。(貼,丑) 這才是。正是: 令如風火急,莫作等閑看。(下) (小生、末上) 曉風長路起埃塵,夜半妖星照渭濱。黃蘗館中心自苦,行藏由興不由身。(見介) (小生) 孩兒與張憲追趕兀術,他逃遁遠去。孩兒因圣旨班師事,放心不下,是以不敢前進,只得回來。(生嘆介) 事勢如此,眼見得金運未衰,就追他也沒干了。(內報) 司農少卿李老爺隨傳牌到了。(小凈扮李若虛上) 時征俊義入,莫慮虎狼侵。愿戒兵猶火,恩加四海深。自家司農少卿李若虛是也。蒙朝命奉十一號金牌而來已到軍前,速與通報。(生接介) (小凈) 奉圣旨; 敵方議和,留兵不便,今差司農少卿李若虛,親到軍前,守催岳飛回京,不得稍遲,有誤大計。欽此。(生叩頭介) (外、凈跪稟) 老爺乃國家大臣,今敵勢屢敗,二帝可回,如何頻取岳爺回京,有誤國家大事? 老爺還與我百姓做主,回奏朝廷。(小凈唱)
【玉交枝】休來喧嚷,秦丞相呵,主通和為謀最良。況兵家勝負難揣量,幸兩國俱免刀槍。(向生介) 老先生,事已至此,不必遲疑。(生向北痛哭介) 英雄垂淚三兩行,(眾俱哭介) 旄頭光掩三千丈。(父老哭介) 任幽燕沉淪北方,(小凈感動哭介) 岳老先生,學生此行,也出無奈。嘆銅駝空埋故鄉。
(生) 也罷,老先生請行,學生在此再住五日,等父老婦女束裝隨去,庶免陷于賊手。(小凈) 學生知道,就此先行,和邊稱上策,心折大刀頭。(下) (貼、丑扮兩河豪杰上) (集句) 咸陽一火便成原,鼓角陰風白草翻。試看千村幾家在,身留一劍答君恩。自家兩河豪杰韋銓、李通便是。(稟介) 我每兩河豪杰數十萬人,俱依靠著老爺一齊破賊。如今一旦班師,我每不如伏劍先死。(生哭介) 你每且隨往南朝,另圖再舉罷。(貼、丑) 我每后生的還跟得上,那些老幼如何去得? 金人復來,都拿去哈喇了。求爺爺多住幾日,我每扶老攜幼,情愿隨行 (生) 還怕金人聞俺班師,便來追襲。(眾) 他每但聞個岳字,也嚇散了魂,還敢來追趕。爺爺,救我每殘生罷! (大哭介) (生頓足大哭介) 這壁廂呵。
【江兒棹】 痛苦人民淚,那壁廂呵,飛來詔旨忙。我不好說得,這中間別有冤魔障。可將香案來辭二帝。(生哭拜,倒地介) (小生、末、眾將俱哭倒介) (生大叫介) 二帝、二帝,臣飛一去,不知乘輿何日還京也! 狩北龍車空凝望,(又拜陵寢介) (哭倒同前) 陵宮王氣成林莽。(起對父老哭介) 又把蒼黎撇漾。(父老哭倒介) 爺爺救我每性命,怎舍得爺爺回了! (生) 馬雖南,淚滿眶; 霎歡聲,成恨怏。(哭叫介) 我那二帝呵。
【川撥棹】你懸懸望,又誰知成妄想。大丈夫一片忠腸,大丈夫一片忠腸,奈中朝秦頭掩光。按吳鉤,尚吐芒,憶遙天,一雁翔。
你每父老即刻先行,我隨后起馬。(外、凈哭介) (唱)
【其二】 【換頭】 我的家園已盡荒。(貼、丑) 我的衷腸沒處商。(生)費你每簞食壺漿,費你每簞食壺漿。(眾哭介) 爺爺是我每的一個再生父母了。(生掩泣介) 羞殺我也! 休說是重生父娘。可憐他男和女天一方,婦和夫拆道傍。
(外、凈、貼、丑) 俺每不要啼哭了。少不得收拾包裹,跟隨元帥去。正是寧為太平犬,莫作亂離人。(下) (生) 分付眾將官。大小三軍。即刻班師回去! (眾將皆憤嘆介) 老爺真正回去了! (生唱)
【尾聲】 我萬分不忍前功喪。(雜報) 朝使又到了。(凈上) 奉朝命頻加責讓。(宣介) 奉圣旨: 發下十二號金牌,勒取岳飛還朝。如再遲延,即以抗違論罪。欽此。(生叩頭介) 分付大小三軍,即刻班師。(眾應介) (生) 待回朝面疏君王。
(集句) 眼前人事只堪哀,驛使從前走馬來。
獨想征車過鞏洛,寢園無主野棠開(俱下)
鐵浮圖: 金兵身著鐵制盔甲,刀槍不入,故稱“鐵浮圖”。拐子馬: 金兵為對付岳軍,將三騎用鐵鏈勾連套起來,自稱為“拐子馬”。家猷遠壯: 謂岳家軍志壯謀遠。猷、謀劃。閫 (kun捆) 外: 郭門以外。閫,特指城郭門檻。骯臟: 同“抗臟”。高亢剛直貌。綸 (gun官) 音: 又作綸言。謂皇帝的詔令。稽顙 (sang嗓): 古時一種跪拜扎。屈膝下拜。以額觸地居喪答拜賓客時行之,表示極度的悲痛的感謝。這里指磕頭。胡言老傖: 胡言亂語之意。傖,亂。行藏: 《論語·述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后以行藏指出處或行止。這里指行止。黃黃子: 當時方言中的罵人語,意為不懂一事的幼小孩子。夜半妖星照渭濱: 三國時,諸葛亮兵曾駐渭濱,夜有星相投照,當時謂以星為妖星,即不祥之星,此文中指金牌偽召傳至朱仙鎮,召岳回京之事。旄 (mao毛) 頭: 也作“髦頭”,星名,即昴宿。古時迷信以為旄頭星特別亮的時候,預兆有戰事發生。嘆銅駝空埋故鄉: 銅駝: 銅鑄的駱駝。西晉時洛陽宮門有銅駝。據 《晉書·索靖傳》載,靖有預見,知天下必亂,就說:“會見汝(銅駝) 在荊棘中耳”后洛陽淪陷。這里用指故鄉失陷,淪于敵手。心折大刀頭: 心折,心死,死心; 大刀頭,為“還”的隱語,出自 《漢書·李陵傳》。比喻秦檜召岳飛的金牌陰謀。哈刺: 也作哈刺,本狀斷物之聲,這里指砍頭殺死。秦頭掩光: 秦頭,對秦檜的稱呼。掩光,即遮掩蒙蔽皇帝。吳鉤: 古代吳地所造的一種彎形的刀。指刀劍。簞食壺槳: 用竹籃盛著飯,用瓦壺盛著濃汁的飲料。《孟子·梁惠王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后因以此稱人民群眾歡迎軍隊時用來犒獻之物。此指中原父老鄉親犒勞岳年之事。
《精忠旗》以悲壯的格調,抒寫賣國投降和精忠報國復雜的矛盾斗爭。在波瀾起伏、曲折回轉的沖突中,伸張正義,鞭撻邪惡。凝重嚴肅的筆觸下,飽含著對封建統治者的批判,對民族英雄的頌贊; 明快辛辣的文字里,蘊藉著對賣國者的譏刺,對投降者的痛斥。昭示出明末忠臣被害,朝廷對敵妥協的黑暗現實,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特別值得稱道的是,作者所刻畫的岳飛形象從愚忠的窠臼中脫出,成為報效國家,熱愛人民的民族英雄,使這一形象更崇高,更悲壯,更深入人心。劇本雖然宣揚了一定的封建迷信和報應思想,但終究瑕不掩瑜,仍然閃射著燦爛炫目的光輝。作品中所具有的強大悲劇力量,鼓舞著歷代愛國仁人志士,為振興社稷,赴湯蹈火,奮斗不息。
《金牌偽召》是作者精心結撰、感人至深的一場戲,以十二道金牌的步步進逼,展示了英雄岳飛被迫收兵的復雜情懷。作者把人物放在特殊的歷史場景中,放在復雜矛盾的交叉點上加以塑造,使人物形象活靈活現,呼之欲出。充分顯出作者的藝術匠心。
戲的開場,就洋溢著深厚的愛國情感。一“喜”一“悵”,見出英雄在克敵制勝后的復雜胸懷。一曲 [滿江紅],更是高昂慷慨,壯懷激烈,道出岳飛徹底殺敵、還我河山的堅定決心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兇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既表現他對金兵的無限憤慨,又揭示出他收整山川的樂觀胸襟和矢志不渝的堅強信念。盡管攻破鐵浮圖,戰勝拐子馬,金賊倉惶北遁,但二帝未歸,中原未復,恥辱未雪,怎不令岳飛怒發沖冠? 當他看到往日繁盛的中原大地,今日卻蕭條破敗,不禁垂淚憂慮,寸心如割。至此,一個具有愛國激情和民族氣節的英雄形象,躍然紙上。
岳飛對人民有著誠摯的感情,在金兵退去的間歇,他吩咐犒賞豪杰,安撫父老。并與眾將商議再舉進兵,以圖收復汴京,迎回二帝。可就在此時,朝廷飛馬傳旨,使氣氛驟緊,劇情迭宕,表現出賣國與愛國的尖銳斗爭。“即日班師回京,以副朕眷”口吻聽似輕松和氣,但令英雄的納悶生疑。素有報國志向,并非愚忠的岳飛,正處抗金屢勝,江山可復的有利時機,即使在以太尉之職相誘惑的圣旨面前,仍不免大膽責問:“如何忽有班師之說?”這一詰問,更顯出他抗金的信念和與投降派對立的情緒。他一心迎回二帝,收復失地,不肯收兵。但“班師回京”的圣言分明地竄入眼簾,若不尊從,豈不有抗旨之罪? 若奉旨而歸,那十年基業,就將毀于一旦。是忠君?是愛國?這個尖銳矛盾撞擊著他的心扉。他不禁奪口而出:“皇上皇上,不是我岳飛沒用,是奸臣誤了他也!”這痛喊,撕心裂腑,飽含著對奸臣誤國的深切痛恨。雖有圣旨召回,但并未撼動他愛國抗敵的堅定決心,“憑義膽報君王,將熱血灑疆場”,一道金牌泯滅不了他的報國志向。
緊接著,二、三、四道金牌接連而至,詐托“敵勢稍緩、安靜為福”“勿得逗留生事”,以相威懾。但此刻,兀術領兵復來交戰,戰報頻頻,賊勢乖張,但圣旨在前,緊緊催迫,是戰是退? 嚴峻地擺在岳飛面前。岳飛不愧是抗金大帥,臨陣不慌,“事系兵機要忖量”,以國家人民利益為重,甘犯違旨之罪,雖有使臣的千般阻撓,但在激昂義憤的將士鼓舞下,他堅定地選擇了戰,一舉打退了敵人。敵雖退,但圣旨仍索系著他的心,歸則有負人民厚望,不歸則又有圣旨相逼,如何是好?岳飛內心不免有些動搖。
正值岳飛內心波動之際,中原父老上場,使劇情向縱深發展。“衢路縱橫填白骨,千村今有百家存”。這正是北方人民在異族鐵蹄蹂躪下,生靈涂炭的悲慘寫照,而岳飛兵到方使苦難人們復見天日,中原父老民眾怎不感激愛戴這位英雄? 又怎不挽留這樣一位救民眾于水火的元帥? 父老的苦苦挽留,也使岳飛看到了抗金勝利的希望,于是又堅定了抗戰的決心和信心。偏在此時,波瀾又起,五、六號金牌頻頻催逼,以“如違,取罪未便”相協迫,岳飛見此,內心又處矛盾動蕩之中,他深知這些圣旨所帶來的嚴重后果,可金牌如綸如綍,圣命難違。他矛盾,他猶豫,作出“與眾將商議班師”的決定。這“商議”二字包含著他多少辛酸和苦衷呵。
可是催命符似的金牌又怎容他商議?七、八號金牌緊接又到,“速召岳飛還朝”,刻不容緩,“若不歸去呵,怕伊立地有災殃”,情勢緊迫,波峰遽起,危難之時,他只有班師了。奸相偽召,將禍國殃民,正義事業要被邪惡所扼殺。奠安社稷認做生事惹非,忠肝義膽竟遭災難禍殃,壯志難酬,這算什么王朝? 岳飛心痛、苦悶、百感交集,又能向誰訴說呢?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九、十號金牌又紛沓而至,“催取回京,不得少延取罪”,口氣更硬,盛氣凌人。這兩道金牌更使岳飛陷于絕境,“韓、劉老將,半札書傳,便改南鞅”。外有金兵的不斷挑戰和襲擊,內有使臣迭來,金牌催歸,處在內外夾擊之下,朝廷已使抗戰的有利條件完全喪失。“罷了、罷了”岳飛捶胸頓足,痛苦流淚,明知偽召之中藏有陰謀,但天威難犯,奸權難抗,只能被迫回師。但轉念想到“赤子肉、填虎狼”,就憂心如焚,利劍剮心。中原人民曾跟隨自己出生入死,得到過他們的大力支持,又怎能忍心丟下他們而南歸?
岳飛痛心疾首,難以自決,這時,十一號金牌以“敵方議和,留兵不便,不得稍遲,有誤大計”為由,催兵回京。朝廷深恐偷安美夢被岳飛識破,投降為“大計”,抗敵反誤國,黑白顛倒,令岳飛憤懣填膺。但君主昏聵,綸言如汗: 奸臣當道,大權在握,自己一介武夫,又能如之奈何? 面對抗金事業,大勢已去的事實,“英雄垂淚三兩行”,這不只是流出的淚,而且是他胸中激蕩出的感情的血。這血淚凝結著他對人民的愛,對二帝的懷念,對當權的忿恨,對自己有志不能實現的憂怨。
岳飛南歸,引起兩河豪杰的極大震動,他們曾同岳家軍并騁疆場,共驅夷賊,而今抗金不成,但又不愿做亡國臣民,“不如伏劍先死”,以身許國。兩河豪杰誓死如歸的凜凜正氣,是對投降主義罪惡的控訴和抗議,更映襯出岳飛英雄形象的悲壯高大。對賣國投降者,岳飛怎生不恨,對人民遭遇,岳飛又怎不感到揪心,他多想再和兩河豪杰、中原人民并肩戰斗,殺敵斬寇,以雪國恥。但如今皇朝,只圖議和,偏安享樂,哪思救國救民,對其殺敵取勝,更是膽顫心驚,不容停留片刻。他不禁頓足大哭,他哭蒼黎的災難,哭二帝未還,哭國土淪陷,哭當政腐敗,哭自己一片忠腸,無處報效,哭“吳鉤”吐芒,卻無用場,更哭自己身為元帥,率有猛將勇兵,卻不能保家衛國。眼見人民妻離子散,家破人亡,而不能拯救他們出苦難。聲聲哭泣聲聲淚,字字嚎啕字字血,這悲憤感人的痛苦之音,噴薄出英雄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熱愛,對奸相賣國的切齒痛恨和滿腔激憤。同時將岳飛愛國愛民的感情推向高潮。
岳飛雖“萬分不忍前功喪”,但投降派容不得他,迫他班師,十二道金牌,更是咄咄逼人,“勒取”回朝,否則以抗違論罪,情勢的逼迫,他只有“待回朝而疏君王”,失望并未完全絕望,企圖再振旗鼓,奔赴戰場,光復國土,救萬民于苦淵。
總之,這出戲把岳飛放在轟轟烈烈的抗金斗爭的大背景中去表現,通過兩河豪杰、中原人民請愿挽留的場景陪襯,以及官兵奮勇殺敵戰斗場面的渲染,在金牌道道緊迫的氛圍中,在各種矛盾交融的旋渦里,寫出岳飛悲壯威武,深刻細膩地揭示了他內心的矛盾和鮮明的愛憎。使之成為彪炳青史,映耀江山的不巧典型形象。由于作者很好地把握住了舞臺藝術規律和觀眾的審美情趣,把戲寫得迭宕多姿,搖曳起伏,增強了戲劇感人肺腑的力量。即使落幕之后,其巨大的回旋力、沖擊力仍碰撞著觀眾還未平靜的胸腔。
上一篇:《西廂記》鑒賞辭典·第五本·張君瑞慶團圞雜劇·第四折
下一篇:戲曲名著·傳奇編·王筠·繁華夢(第二十四出出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