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蒙托夫·帆》中外哲理詩賞析
在大海的蒙蒙青霧中
一葉孤帆閃著白光……
它在遠方尋求什么!
它把什么遺棄在故鄉?……
風聲急急,浪花涌起,
桅桿彎著腰聲聲喘息……
啊,——它既不是尋求幸福,
也不是在把幸福逃避!
帆下,水流比藍天清亮,
帆上,一線金色的陽光……
而叛逆的帆呼喚著風暴,
仿佛唯有風暴中才有安詳!
萊蒙托夫是一位天才的詩人。在短暫的12年的創作生涯中,他飽蘸生命的激情,譜寫了400多首詩篇。《帆》是他最著名的短詩之一。
萊蒙托夫是人們公認的描寫自然的能手,這和他極富繪畫、音樂天賦密切相關。在這首短短的12行詩中,詩人用簡煉的筆觸,不多的色彩,點染出一派別具一格的景致:由遠及近,在大海蒙蒙青霧的盡頭,一葉孤帆泛著白光;頂風疾行之中,桅桿累彎了腰;白帆之下是湛藍的海水,白帆之上,藍天中瀉下一線金色的陽光……多么絢麗,多么鮮明! 《帆》猶如一幅出自名家之手的油畫。然而這里并非風平浪靜,在這真切的、充滿動感的畫面之上,詩歌的字里行間掠過時代不祥的風云,鼓動著詩人不安的脈搏。
《帆》是一闋孤獨靈魂的頌詩。這孤獨的白帆不僅是詩魂,也是詩人之魂。用詩人在《不,我不是拜倫》中的詩句來說,這是一顆被“世界放逐”的“俄羅斯的靈魂”。它的遭遇像19世紀俄國文學史中許許多多的“多余人”一樣,在日常生活中難以施展自己的抱負和才華,在現實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為此而悲觀、迷惘。但與一般的“多余人”不同,萊蒙托夫沒有走上奧涅金、皮卻林等自我放逐的道路,而是以創作為武器,向專制暴政發出了強烈的抗議。這里,他魂系白帆,將“一堆破碎的希望”沉入心底,肩負著尋求戰斗的使命,駛向生活的海洋,去祈求時代風暴的洗禮。這就形象地表達了詩人渴望斗爭、積極行動的志向和孤獨、高傲、倔強的性格。因而《帆》也是詩人性格和精神的象征,它反映了19世紀30年代,那些黑暗的歲月中,一代進步青年不屈的追求,具有明顯的時代色彩。然而,它又并不僅僅屬于那個時代,它具有超越時空的特點,它又是一支命運的交響曲。
《帆》是不屈的戰士的命運交響曲。這只閃著白光的孤帆是全詩的中心視點,它帶領一只孤獨的小舟,遠遠離別了故鄉,面對風起云涌、動蕩不安的生活之海,它并沒有隨波逐流,而是頂風破浪,同命運苦苦地搏斗,哪怕“風聲急急,浪花涌起,/桅桿彎著腰聲聲喘息……”它告訴風,告訴浪,它既不逃避幸福的港灣,也不是去尋找幸福的汪洋;大海作證,藍天作證,“叛逆的帆”象征叛逆者的命運,向著無邊的大海、無垠的天空,呼喚著時代的風暴,因為叛逆者不安的靈魂只有在斗爭的風暴中才能得到“安祥”。所以《帆》響徹著不屈的斗爭的強音。帆的命運何嘗不是每一個時代堅強戰士的生命的象征呢?不甘停滯不前,奮勇疾行,激流勇進的孤獨,維系著戰斗者的生命哲學。
《帆》是19世紀俄國詩歌史上的杰作。它只有3節12行,如果把每一節的前兩行詩句連接起來,就是一首寫景的小詩,以帆為中心視點,作者從視覺上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富有魅力的美麗圖畫:“蒙蒙的青霧”在遠方彌漫,一葉白色的孤帆在霧中閃爍著白光;近望,疾風鼓動著風帆,洶涌的浪花簇擁著小船,桅桿在弓腰喘息;最后,作者才把讀者的視線緊緊吸引在孤獨的風帆之上,但見藍色的海、天之間,一葉帆上點染著“一線金色的陽光”,……由遠而近,由小到大,鮮明的色彩,精煉、形象的語言,建構起一個動態的藝術空間。其間,雖然不見那開頂風船的主人,但耳聞急急的風聲,桅桿的喘息聲……這些“畫外音”,再加上詩行本身極富樂感的韻律,一同訴諸于讀者的聽覺,繪聲繪色地勾勒出一方海闊天空,孤帆遠行,動靜相間,聲圖并茂,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那么孤帆疾行遠方,它遺棄了什么?去尋求什么?詩人一開始就向讀者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如果把每節詩的后兩行連接一處,它們講述的正是孤帆遠行的使命,孤帆的深刻象征意義由此脫穎而出。一切都多么自然流暢啊!不乏悲愴的諧音下,轟響著不屈的生命的樂章。難怪馬克思盛贊年輕的詩人:“對于自然的描寫未必有哪一位作家能超過萊蒙托夫,至少,具有這種才華的人是寥寥無幾的。”
上一篇:《岑參·山房春事(之二)》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吉皮烏斯·干杯》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