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諾庫羅夫·“人各有自己的面容多么好……”》中外哲理詩賞析
人各有自己的面容多么好……
有的畏畏怯怯,有的氣揚趾高。
有的喜歡坐在小船上釣魚,
有的因猜中字謎歡呼雀躍。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步態,
圍的圍巾也是各有所好。
有的開起玩笑嘴角微微抖動,
有的卻像瘋子那樣哈哈大笑。
多么好啊,每個人都不像
自己的鄰居!這真是太好:
他和我倆不是半斤八兩。
站相不同,接火姿勢各有一招。
啊,這是何等五光十色的景象!
自己的面容我們是靠戰斗得到,
顯然,我們不是平白無故地害怕:
像粒粒魚子那樣彼此不差分毫。
面容是人最顯著的個體標志。大千世界,蕓蕓眾生,隨人跡之所至,它太為人司空見慣了。“人各有自己的面容多么好……”這個標題乍看十分平常,毫無駭世驚俗之意。的確,每個人作為獨立的個體,都“各有自己的面容”,有的“畏畏怯怯”,有的趾高氣揚;有的含蓄、內向,有的歡樂、狂放;有的愛釣魚,有的愛游戲;有的衣著淡雅,有的愛穿紅掛綠,如此等等,詩人從興趣、愛好到神情、動作,通過生活細節從不同角度勾畫出人們“五光十色”的不同的“面容”,也就是千姿百態的人性的差別。這不正是現實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客觀現象嗎?為什么詩人在詩歌結尾筆鋒一轉,又提出“自己的面容我們是靠戰斗得到”的呢?細細品味,其實,詩人哪里是在單純表現人們千差萬別的個性,他的深意是在于弘揚保護人的個性的戰斗哲學呀!
人所共知,個性是人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心理學上稱為個性心理特征。它主要表現在氣質、性格、智力、意志、情感、興趣等諸多方面,是在個人生理素質的基礎上,加上特定的環境和歷史條件,通過接受教育并參加實踐而逐漸形成的。俗話說,千人千面,百人百性,人的個性總是千差萬別的。可以說世界上決無個性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因為每一個人都是自主的、獨特的,個人之間的差別深刻而又頑強,只有具備這種常識,我們才能理解和認識人生和社會生活的多樣性、豐富性,從而不會帶著有色眼鏡,無視個性的必然差別,去試圖用同一種模式鑄造每一個人的個性。從生理和社會意義角度來講,強調人的個性差別,意味著肯定人性和人的獨立價值,這是幾百年來無數志士仁人前赴后繼用斗爭換來的勝利成果。換言之,當這個認識真正成為普遍的社會意識時,是經歷了一個漫長而又曲折的歷史過程的。
在歐洲漫長的中世紀的黑暗歲月里,宗教的沉重桎梏下,人的獨立價值被抹煞,懾于上帝的神威,所有的人都被強行納入相同的生活軌跡。是文藝復興的文化巨人高揚起反對神權,倡導人性,主張個性解放的人道主義旗幟,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循著這一思想線索, 18世紀啟蒙主義思想家進一步抬高人的地位,把自由和平等的要求提到了資產階極革命的首要地位,一如盧梭著名的《社會契約論》中所說:自由“乃是人性的產物。人性的首要法則是維護自身的生存,人性的首要關懷是對自身所應有的關懷。一個人一旦達到理智的年齡,可以自行判斷維護自己生存的適當方式時,從此他就成為自己的主人。”然而,經過幾代人的奮斗,資產階級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王國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這時,偉大的思想家馬克思、恩格斯超越了前人,在肯定人的獨立存在的同時,從人是社會關系總和的認識角度,提出了只有通過無產階級革命才能實現人的徹底解放。但是,無產階級革命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蘇聯十月革命勝利之后,由于特殊的連續的戰爭的創傷,蘇聯政府不得不推行軍事共產主義體制,以“超經濟的強制”手段實現國家政權的高度集中。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在精神意識和文化道德領域倡導正統化、規范化、集體化。反映在文學界,一些極左的“無產階級革命派”作家們引吭高歌泯滅個性因素的集體勞動,并預言未來“每個人都戴著號碼和通行證。/所有的房子都成正方形,/住宅街段都方方正正,/人們被置于立方體的房間內……”當時,著名詩人馬雅可夫斯基曾這樣指出:他們“從來不講‘我’,也不講‘個性’”,而是試圖用“我們”淹沒“我”。了解了蘇聯曾經經歷過的這種歷史背景,重讀維諾庫羅夫的《“人各有自己的面容多么好……”》,就不難體會到作家在詩歌結尾部分所提到的:每個人有自己的面容是“靠戰斗得到”的深刻政治內涵了。的確,走過曲折之路的蘇維埃人并不是“平白無故地害怕:/象粒粒魚子那樣彼此不差分毫。”
維諾庫羅夫沒有高談闊論尊重人的個性的必要性,只是用極為通俗、大眾化的語言,創造了一種輕松、歡快的藝術氛圍,在詼諧、幽默之中于結尾畫龍點睛,凸現出對人生、歷史的沉重思考,給人以回味無窮的詩意和無限的感慨。
上一篇:《馬致遠·[雙調]夜行船》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帕斯捷爾納克·“人有名氣并不見得美麗……”》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