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怨》原文與翻譯、賞析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①。忽見陌頭楊柳色②,悔教夫婿覓封侯③。
【注釋】 ①凝妝:盛妝。②陌頭:路邊。③覓封侯:為了封侯而從軍。
【賞析】 唐代的閨怨詩,寫閨中女子對丈夫的懷戀、思念之情的居多。王昌齡是唐代寫閨怨詩的能手,他善于用七言絕句細膩地描寫閨中女子在特定情景下的心理狀態(tài)及其微妙的變化。這首《閨怨》便是他在這方面的代表作。
詩人的本意是寫閨中少婦的愁緒和怨情,可他卻“欲擒故縱”,用曲筆從 “不知愁” 寫起。詩一開頭,便活脫脫地描繪出一位“不識愁滋味”的年輕女子的生動形象:一個春日的清晨,一位濃妝艷抹、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少婦,滿懷興致地款款登上翠樓,去領略春日的勝景。她或許想眺望那漠漠平林,或許想諦聽那花間鳥語,總之,她不愿辜負這良辰美景。詩的題目是“閨怨”,可是在詩的前兩句中,詩的情調輕快、活潑,看不出那位少婦有一點愁緒和怨情。這似乎是不關題旨,但這正是詩人匠心之所在。愈是寫少婦的天真、單純、不識愁滋味,就愈能與后面的怨情、后悔的心情形成鮮明的對照,從而能突出閨怨之情的悱惻、幽深。
詩的第三句,是全詩的關鍵。詩人寫少婦登樓望遠之所見,卻以“忽見”二字巧妙地將筆鋒一轉,全詩的情調也隨之陡然一變。她看到了什么?并非什么新奇之景,卻是大路兩旁平平常常的楊柳樹,可正是這剛剛被春風染綠的青青楊柳,卻引起少婦那纏綿的情思。看到這柳色,她或許感到春光荏苒,青春易逝;看到這柳色,她或許正想起當年丈夫離家從軍時的情景,那日十里長亭送別,自己不正是折下一枝楊柳,贈給遠別的親人了嗎?如今看到這柳色又綠,怎會不產生思念、幽怨之情呢?
楊載在談絕句作法時說:“大抵起承二句固難,然不過平直敘起為佳,從容承之為是。至如宛轉變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轉變得好,則第四句如順流之舟矣。”(《詩法家數(shù)》)在這首詩里,詩人于第三句轉折,少婦的心理變化被細致地刻畫出來,因而,第四句寫少婦 “悔教夫婿覓封侯”,便在情理之中。“覓封侯”的丈夫為了功名離家而去,只留下閨中少婦空守寂寞寒窗。春日來臨,夫妻本應趁這大好時光,共享室家之樂,可如今這翠樓之上只有她一人,空對楊柳,獨倚欄干,她怎能不后悔?怎能不憂愁呢?此情此境,正是所謂“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李璟《攤破浣溪沙》)
這首詩從少婦的“不知愁”寫到她愁緒滿懷,以“忽見”二字轉折,以一個“悔”字點破,寫出了藏在少婦心靈深處的怨情,的確是“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沈德潛《唐詩別裁》)。可見,前人稱此詩為“絕句中的極品”、推之為閨怨詩中的“第一”,皆非溢美之辭。
上一篇:《長相思》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閨情》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