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元魯墓志銘
戚氏,宋人,為宋之世家。當五代之際,有抗志不仕,以德行化其鄉里,近遠學者皆歸之者,曰同文,號正素先生,贈尚書兵部侍郎。有子當太宗、真宗時為名臣,以論事激切至今傳之者,曰綸,為樞密直學士,贈太尉。有子恭謹恂恂,不妄言動,能守其家法,葬宋之北原,余為之志其墓者,曰舜臣,為尚書虞部郎中。元魯其子也,名師道,字元魯,為人孝友忠信,質厚而氣和,好學不倦,能似其先人者也。蓋自五代至今百有六十余年矣,戚氏傳緒浸遠,雖其位不大,而行應禮義,世世不絕如此,故余以謂宋之世家也。
元魯自少有大志,聰明敏達,好論當世事,能通其得失。其好惡有異于流俗。故一時與之游者,多天下聞人。皆以謂元魯之于學行,進而未止,意其且壽,必能成其材,不有見于當世,必有見于后。孰謂不幸而今死矣!故其死也,無遠近親疏,凡知其為人者,皆為之悲,而至今言者尚為之慨然也。
元魯初以父任于建州崇安縣尉,不至。以進士中其科,為亳州永城縣主簿,以親嫌為楚州山陽縣主簿。嘉祐六年三月二十九日,以疾卒于官,年三十有五。娶陳氏,內殿承制習之女。再娶王氏,參知政事文憲公堯臣之女。有子一人。皆先元魯死,而元魯蓋無兄弟。嗚呼!天之報施于斯人如此,何也?
元魯且死時,屬其僚趙師陟乞銘于余,師陟以書來告。余悲元魯不得就其志,而欲因余文以見于后,故不得辭也。以熙寧元年某月某甲子,葬元魯于其父之墓側,以其配陳氏、王氏祔。將葬,其從兄遵道以狀來速銘,銘曰:
行足以象其先人,材足以施于世用,而于元魯未見其止也。生既不得就其志,死又無以傳其緒,曷以告哀?納銘于墓。
張孝先曰: 戚氏家世已詳虞部志內,此只以元魯學行進而未止,致其悲惋之感。因其文而識其人,元魯可謂得所托矣。
上一篇:唐宋八大家文鈔《戰國策目錄序》原文全文
下一篇:唐宋八大家文鈔《撫州顏魯公祠堂記》原文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