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借秋風。
清代沈德潛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唐詩別裁》)蟬的頭部有觸須,形狀像下垂的冠纓,故說“垂緌”。古人認為蟬性高潔,棲高飲露。“垂緌”狀蟬的外形,隱寫其身份高貴。“飲清露”說蟬的食性,暗寓其品行高尚。以“疏”寫桐,意在說明桐樹高聳,枝葉稀疏。“流響”聲音遠播,這是說蟬有能耐,有作為。“居高聲自遠,非是借秋風”,聲遠是因了“居高”——身份高、品格高,回應上兩句意思。一個“自”字,點明此乃本身條件使然,因而順接“非是借秋風”,不是憑借外力而成的。虞世南是初唐名相,唐太宗屢稱他的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詩人關于“居高身自遠,非是借秋風”的理語,固然是他自矜的表示,也是借此以述理,不作柔弱苗,就要自立、自強。人的聲名遠播,交口稱譽,“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于后”(曹丕《典論·論文》),不是靠了有做官的爸爸,有僚屬的拍馬,有權勢地位,有吹噓的喇叭。只有品格高尚、才能高超,始可影響深遠。虞世南借蟬言理,又飽含自身經驗感受,故有形有情,也就感人至深。
上一篇:《詠牡丹·[宋]王溥》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詠金剛·[唐]蔣貽恭》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