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溥
棗花至小能成實,桑葉雖柔解吐絲。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這首詩的作者王溥(922—982),并州祁(今山西祁縣)人,字齊物。后漢乾祐進士第一,為秘書郎;宋初為司空,加太子太師,封祁國公。卒贈侍中,謚康獻。
牡丹以其花形碩大、色彩富麗,為人所重視。唐代劉禹錫稱“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賞牡丹》)“有此傾城好顏色,天教晚發賽諸花”(《思黯南墅賞牡丹》)。羅隱更將其形容得楚楚動人,“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亦動人”(《牡丹》)。但也有反其意而寫之的,如中唐詩人王睿的牡丹詩:“牡丹妖艷亂人心,一國如狂不惜金。曷若東園桃與李,果成無語自成陰。”從牡丹只花無果、桃李花而后果的角度加以比較,說明要重實際,不要華而不實。
王溥這首《詠牡丹》和王睿詩一脈相承。棗花再小能結果實,桑葉更質樸無華,且柔嫩乏彩,可是能供蠶食后成絲。牡丹反而成了最可笑的對象,雖有“如斗”大的花,卻既不能結果,也沒有其他什么用場,“不成一事又空枝”。牡丹只花不實,它的長處就在于花可供人賞贊,唐代溫庭筠稱它“裁成艷思偏應巧,分得春光數最多”(《牡丹》)王睿和王溥所寫,好像委屈了牡丹。其實,“始知無正色,愛惡隨人情”(白居易《白牡丹》)。古人詠物多有寄托,因其托意不同而褒貶的角度也就有別。
這首詩既可看作諷刺“華而不實”,徒有其表而無實用的對象,也可視為諷刺那種徒具虛名而無實才的人,亦即“高者未必賢”之意,同樣棗花、桑葉之喻,也能引出“下者未必愚”的結論。這首詩因其以獨特的視角,一反常人的共識,顯得新奇穎脫,精警動人。
上一篇:《詠木老人·[唐]梁锽》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詠蟬·[唐]虞世南》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