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陸繼輅
催科沿陋習,縣官利贏余。
撫字果心勤,彼民亦樂輸。
嗟哉大杖下,日夕聞號呼。
欲識官心腸,但看民肌膚。
這首詩寫官吏的橫征暴斂,使人民生活困苦。催科,即催促繳納賦稅,縣官所以沿守著這一陋習,是因為他們可以從中牟利。為了獲利,縣官一一考訂名冊,反復核實民戶,還揚言老百姓樂于繳納錢糧。而事實上卻是大杖之下,日夕聞號呼。縣官以威逼杖責叫人繳賦稅,那里是群眾樂意繳納呢!在充分寫出縣官對上、對下,其言其行矛盾的基礎上,得出了“欲識官心腸,但看民肌膚”頗富哲理性的詩句。
詩句淺近卻警策動人。兩句從現象上看,對仗甚工穩,但它絕非簡單的形式機制,而是有著深刻的內容意味。詩的構思是確立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參照系——“民”。以“民”識“官”,以“肌膚”識“心腸”。這一參照系的確定,使形式有了生命,使內容有了深度。“心腸”是看不見的、無形的;“肌膚”卻是看得見的、有形的。欲識無形者,則以有形者作參照。有形者是外在的顯性標志,具有可識別性,這樣,“肌膚”便成為“心腸”這一內在的隱性存在的識別標志。“官”和“民”、“心腸”和“肌膚”,兩兩相對,“民”之“肌膚”,或面如童顏,或面有菜色,便標識著“官”之“心腸”,或善良,或歹毒。
事物的體認,總是要尋找到某一參照物或參照系,這一哲學認知方式被詩人獨特地運用于社會系統中,遂以有形、外在、顯性觀照到無形、內在、隱性,從而使詩句所包含的傳統現實主義主題精神得到別開生面的生發。
上一篇:《偶然作·[清]屈復》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元日感懷·[唐]劉禹錫》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