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來鵠
千形萬象竟還空,映水藏山片復重。
無限旱苗枯欲盡,悠悠閑處作奇峰。
詠物詩既不能就物詠物、粘皮帶骨、毫無寄托,亦不能脫離物象、抽象說教、任放野馬,貴在渾然無跡、若即若離。這首詠《云》詩就達到了這種藝術妙境。
此詩前兩句著力刻畫云的形象:云朵千形萬狀,變化多端,令人不可捉摸;它忽爾倒映水中,千姿百態,忽爾又藏進深山,不見蹤影;它有時連成一片,遮天蓋地,有時又重重迭迭,氣象萬千。此時詩人似贊似貶,感情隱而未露。
后兩句仍然緊扣云的姿態來展開議論:地上無數禾苗遭逢干旱,焦枯欲死,天上云朵依然若無其事、悠然閑靜地變幻出一座座奇峰來,以顯示它的清高。經過這一點睛之筆,作者憎惡之情油然而生,從而引起了讀者的深思。
布云生雨,興云作雨,這是人們常識范圍以內的事。碰到旱象,人們更加關心天上云層的變化,切盼它能及早布雨,這又是人們普遍的心態。詩人利用這一心態,寫成了這一首詩。但是,詩人僅僅是責怪不預人事的天象嗎?詩是否還有言外之意呢?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如果將云純粹作為自然景物來描寫,詩人一般是欣賞其悠閑的:“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王維《終南別業》)“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王維《終南山》)“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王維《敧湖》)現在來鵠的態度完全不同于王維,憎惡云的“悠悠閑處作奇峰”,憎惡它故作清高,不管天下百姓死活,這不暗示出此詩矛頭是指向那些愚蠢而殘酷的踞于高位的封建統治者嗎?
明白了詩中所蘊藏的這一層哲理,我們再回過頭來體會詩的一、二兩句,可能就會聯想到更多的言外之意了。
上一篇:《于五松山贈南陵常贊府(節選)·[唐]李白》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以事被革作·[明]錢福》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