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上蘭單,唯愁答辯難。
無錢求案典,生死任都官。
——清·杜文瀾《古謠諺》卷六十七
這首童謠揭露了官場的黑暗。進衙門打官司,有錢的人可以買通官府,讓官吏們替自己說話;沒錢的容不得分辯,只得任憑都官的擺布處置。兩京,指西京長安和東都洛陽。
民歌民謠的搜集者,往往文化水平不高,因而記錄時常用一些近音字。 “蘭單”二字,似指鎯鐺,即套鎖罪犯的鎖鏈。一說似指逮捕罪犯的文書。二說皆可通。首二句的“不怕”和“唯愁”,是一對內容截然相反的選擇詞語。按照常理,在一般情況下,被官府逮捕和綁鎖,說明是有犯罪行為。但童謠的作者何以反說“不怕上蘭單”呢?這是因為,正如民諺所說:“為人不辦虧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門。”自己并沒做虧心事,更沒有犯王法,“上蘭單”又有何妨呢?首句的“不怕”便反映了善良人民的這種心聲。但一到衙門,兇惡的官府,因為受了豪富們的賄賂,根本容不得善良人民的說話,容不得無辜者的據理申辯,所以說“唯愁答辯難。”“唯愁”二字,寫出了貪官污吏們受賄后對勞動人民窮兇極惡、如狼似虎的丑惡嘴臉。
如果說首二句還是從受害者的心理和語氣,使我們管窺到了官府的黑暗,那么,后兩句就把這個問題點得更加明確了。 “無錢求案典,”“案典”,指辦案的官吏。如果你沒有錢去求辦案的官吏,那么,就只有“生死由都官”了。 “都官”,亦指官吏。“衙門口,朝南開,有理沒錢別進來。”都官掌管著生殺大權,既然無錢“奉敬”,便只有任其宰割了。
唐代,在封建社會中是一個相對開明的王朝,但到了天寶中后期,政治逐漸腐敗,特別是到了李林甫楊國忠之流為相之時,賄賂之風甚盛,官府已到了腐敗不堪的地步。這首童謠就像一面時代的鏡子,清晰而準確地反映出官府的黑暗,政事的腐敗,也反映了人民對官府的憤怒之情。階級矛盾的加劇,也由此可見一斑。
上一篇:《大家變作一條心》原文|賞析
下一篇:《天順丁丑童謠》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