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聶夷中
莫言行路難,夷狄如中國。
謂言骨肉親,中門如異域。
出處全在人,路亦無通塞。
門前兩條轍,何處去不得。
自從樂府詩《行路難》出現(xiàn)以后,世人多借此“言世路艱難及離別傷悲之意”(《樂府古題要解》)。鮑照說:“男兒身世坎坷欲何道,綿憂摧抑起長嘆”(《擬行路難》);李白云:“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行路難,歸去來。”唐代詩人聶夷中卻不這樣認(rèn)識。他在《行路難》中唱道:“莫言行路難,……出處全在人,路亦無通塞。”這兩句詩意就是平時人們所說的“事在人為”、“沒有走不通的路”的意思。將其視為格言、警語也能講得過去。格言飽含哲理。《易經(jīng)》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命運(yùn)不通稱之為“窮”。窮則思變,要干,要突破。這不就是聶夷中詩的絕好注腳嗎?要干,要有出路,“全在人”。“全在人”三字,重如千鈞。人是“出處”、“路通塞”的前提,“全”是關(guān)鍵。一個“全”字強(qiáng)調(diào)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天下無難事,只要肯登攀。”人間任何艱難險阻,都會被勇于攀登的英雄好漢踩在腳下,即使是窮途末路,只要艱難地走下去,莫聽“行路難,歸去來”的呼喚,就會有出處,就會成為坦途。只有那些懦夫才在岔道口徘徊不前,感到路難行,去不得,途不通。
胡震亨認(rèn)為“夷中詩尤關(guān)教化”(《唐音癸簽》)這首詩也確做到這點。詩的構(gòu)思也極妙。先言“莫言行路難,夷狄如中國”,否定了行路難,即就是在異邦外國,也就如同在國內(nèi)一樣。可是接言“謂言骨肉親,中門如異域”,在自家門內(nèi),雖有骨肉親人,反會像是到了國外一樣,又反轉(zhuǎn)來說行路難了。兩相比較,激人思考,究竟行路是難還是不難呢?詩人作出解答:出處全在人,路亦無通塞。門前兩條轍,何處去不得!“出處全在人”,只要人能披荊斬棘,見山開路,遇水搭橋,原來的“塞”路也成了通衢大道,否則就是坦途也走不通。詩人強(qiáng)調(diào)人的主觀能動作用,頗富辯證精神。
上一篇:《蝶戀花·莫斗嬋娟弓樣月·[近代]王國維》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觀內(nèi)懷山·[唐]王勃》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