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范仲淹
一棹危于葉,傍觀亦損神。
他年在平地,無忽險中人。
這首詩以安與危的兩種狀況,說明了居安思危、履險思安的道理。陳師道《后山詩話》云:“范文正淮上遇風作此詩,雖弄翰戲語,卒然而作,其濟險加澤之心,未嘗忘也。”這主要是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而作的聯想和引伸。而此詩以簡練的語言表現事物矛盾的轉化,卻具有更深刻的哲理意義。
淮水滔滔,急風陣陣,一葉扁舟飄蕩其上,隨時有傾覆的危險。旁觀的人都為之耽驚受怕,提心吊膽,那身在舟中的人那種驚恐惶亂自可想見了。另一種狀況,“他年在平地,無忽險中人”,“他年”指以前之年或以后之年,即其他的時候。在平地上自然無險可言了。
江上有險,平地安然,兩種狀態截然不同。在平地時要想到可能會碰上江上遇風時;江上遇風時也要念及將會出現平地無險日。隨著條件的變化,安危也就不同。詩人“淮上遇風”,身處“一棹危于葉”的境地,由自身的“危”引筆到“傍觀”者的“損神”,再遐思遠揚,飛墨至“他年”,落筆于“平地”,想及“無險”。可見詩人襟懷之闊,思緒之活,也可見詩人處變不驚,危中思安,并由舟行、陸行想及社會、人生種種情事。其實即就是在淮上,如果不是“遇風”,沒有險情,那也會是另一番景象。蘇舜欽《淮中晚泊犢頭》:“春陰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一樹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滿川風雨看潮生。”這里沒有“一棹危于葉”的險象,卻是清幽秀雅的景色,自然不致產生哲理的思考,范仲俺作為集政治家、文學家于一身的詩人,其思路也就有別于一般詩人,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遇風是思維的契機,安危問題則成了他思考的核心,形成了獨特的風味。
上一篇:《澗中魚·[唐]白居易》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獨往·[清]方以智》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