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架林區·林海石城》原文、賞析、鑒賞
現名松柏鎮,北倚送郎山,南臨青楊河。原名獅象坪,相傳炎帝神農氏曾在此鎮服激烈爭斗的雄獅和大象,并將其變成對峙的兩山而得名。后來,因此地遍生古松,幽香四溢,故叫松香坪。中唐時期,為廬陵王李顯的轄地,始建古城和古廟。古廟玉丘閣曾被李顯作為游獵深山時的行宮,現僅存遺址。古城清初毀于山洪,直到本世紀七十年代初這里仍是一個荒僻小村。1970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神農架林區后,才開始建鎮,取“千里林海松柏常青”之意,更名為松柏鎮。又因此地房屋多由石塊砌成,堅實而別致,牢固而美觀,故有“林海石城”的美譽。如今,該鎮已成為神農架林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避暑度假、健身療養、觀光旅游的理想場所。鎮內,學校、影院、劇場、商店、賓館、飯店星羅棋布,尤其是動植物標本館更引人注目,它高度濃縮了神農架的神奇和珍稀。鎮外,青山環繞,碧水長流,百花爭艷,美不勝收。
〔古詩文賞析〕 洞 兒 溝 清·劉秀平
十里長崗路不平,低頭陡向洞中行。
彎環曲徑稀人跡,黯淡松林絕鳥聲。
水勢千尋聽澎湃,天光一線認分明。
自疑非避秦時亂,暫時桃園作旅程。
神農架地區由于喀斯特地貌發育所致,境內洞穴密布,疊轉迂回,千姿百態。這首《洞兒溝》所描繪的便是松柏鎮一帶的奇洞怪石的自然景觀。
以“十里長崗路不平”一句作全詩起始,開門見山地點染出洞兒溝一帶崎嶇曲轉的地勢地貌。“低頭陡向洞中行”用“低頭”、“陡”這些字詞動態地表現出奇洞入口處的幽狹,同時,又給人一種探幽尋跡的好奇感。接下,作者循游蹤描寫了洞兒溝內的奇異風光——“彎環曲徑稀人跡,黯淡松林絕鳥聲”,寫出洞兒溝奇妙景觀與世隔絕的情形。“稀人跡”、“絕鳥聲”表面上是說明洞兒溝一帶人跡稀少,但是,如果聯系“彎環曲徑”的迂回地形和“黯淡松林”蔽日遮天的掩密情勢,那么,便不難發覺作者實際上是渲染了幽曲的密林深處靜存的一番別致洞天。
由于人跡稀少,鳥鳴絕罕,所以,行游在洞兒溝里,聆聽到的流水聲響就會顯得格外清晰明朗,留給人的印象也極其深刻。“水勢千尋聽澎湃”一句所寫的正是這樣的感受。“水勢千尋”是承接前句中的“彎環曲徑”而來的,“千尋”一詞,形象而逼真地寫出了清澈的流水在曲折彎環的洞石之中若明若隱地穿流情形:清流或撞擊怪石壁上,或在坎坷的石縫中急湍,或涌奔在曠空的風洞里,因此,或大或小或急或緩的水聲在空闊“稀人跡”、“絕鳥聲”的洞兒溝中變得清脆響亮,回聲綿長。所以,在作者聽來,就宛如溝谷流水的“澎湃”之鏗鏘聲。接下一句,“天光一線認分明”以石罅林縫間映射的約約綽綽的“天光一線”烘托忽隱忽現的流水和曲曲折折洞徑,使全詩的氛圍顯出一種曲徑通幽的神秘感。
“自疑非避秦時亂,暫時桃園作旅程”是全詩的終結部分。這里,作者借陶淵明著名的《桃花源記》里世外桃源的典故,指明密林深處的洞兒溝的美妙自然景致及其人跡罕至的地理環境,無不給人以遠離喧嘩人世的世外桃源之感。
這首《洞兒溝》雖寫的是作者自身的游感,但是,由于作者將自己的筆觸著力于對洞兒溝景致的描摹,所以,讀過這首詩的讀者,對洞兒溝的輪廓特征都會有個大致的把握。“十里長崗”、“彎環曲徑”、“黯淡松林”、“澎湃”、“水勢”、“天光一線”以及“稀人跡”、“絕鳥聲”這些色、光線、聲響無不讓人領悟出洞兒溝一帶的幽靜神奇的景物特征。再則,這種幽遠人稀的環境又能讓身臨其境的人體會到遠隔鬧世的桃源勝地的美好。
奇山異水,林莽蔽空的神農架地區歷來以其險、神、奇吸引著無數探險尋奇觀神者。而清人劉秀平的這首《洞兒溝》,更使人覺得它是這一中外馳名的自然景觀的奇中之奇。
(宋 輝)
〔現代散文〕 在人們想象中,神農架只是座荒涼的原始森林,但是在這群山起伏、林海蒼茫之中,卻聳立著一座風景如畫的山城。這就是已開鎖迎客進入綠色寶庫的北大門——松柏鎮。
在松柏鎮背后,屹立著林區著名的送郎山,最高峰張公院海拔2194米,是漢相留侯張良退隱的地方。傳說張良曾在天緣峰下與黨參仙子相遇,兩人一見鐘情,遂結為夫妻。后來,張良回老家探親,仙子便送郎下山了。從此,這秀麗的山巒就叫送郎山。閑暇端視,山勢巍峨,石峰綽約多姿,似云霓仙境。崖壁上有一尊醒目石雕:一位獨腳老翁,金色的肌體,銀色的須眉,頸纏細藤,懸吊在峭崖的半腰。民間傳說,這是“黃芪仙翁”遺體變成的一尊石雕。導游小姐介紹,在密林深處隱藏著一個壇狀石柱,壇高數丈,緊口、大肚、圓底、內空。相傳為神農氏所鑿,殘枝敗葉丟進去,片刻可成腌菜。于是此壇被稱之曰:神農菜壇。如若奮力登上山頂,極目遠眺,山巒起伏,勢如奔馬,青楊古水,蜿蜒游動,猶如長龍;俯視南麓,松柏山城,盡收眼底,街道有序,樓房整齊。春夏之交,杜鵑怒放,繁花似錦。如逢雨后放晴,清新涼爽;若遇雪后初晴,紅妝素裹,分外妖嬈。優雅的景觀,糅進神奇的傳說,在給人以“美”的同時,也獲得“善”的啟示。
從松柏鎮坐車向西行5公里,來到堂房溝三里荒村北坡。這里生長著一棵枝繁葉茂的古老梭羅樹,儼如一尊林海石城的守護神。此樹已有500多歲,高達25米,胸徑1.65米,勁枝撐舉,茂密如傘。導游小姐告訴我們:梭羅樹又名千年天師栗,其果是藥物,為古老孑遺樹種。在神話故事里,它僅生長在月里蟾宮,庇蔭著仙人飲酒對奕,被稱為梭羅神樹。而神農架海拔800—1200米的林間溪邊都有此樹生長繁育,誰敢說神農架不是人間仙境呢?
松柏鎮周圍的自然景色是令人陶醉的,然而建于鎮內的神農架動植物標本館更是吸引游客。凡來神農架的中外旅游者都想參觀這“林區縮影”——標本館,以領略神農架的奧秘。步入一樓的植物標本貯藏廳,只見一排栗色雙層大柜擺得整整齊齊,里面珍藏著各種各樣的植物標本。講解員介紹說:植物館收藏著二千多種,一萬二千多號神農架植物標本。其中珙桐、香果、銀杏、連香、篦子杉等60余種古老孑遺物種素有活化石之稱:“頭頂一顆珠”、“文王一枝筆”、“江邊一碗水”、“七葉一枝花”等珍稀藥材使人大開眼界。這些標本,共同顯示了神農架植物的古老性、豐富性、復雜性和特有性,共同構成了一座別致的物種基因庫。
看著、聽著、想著,不知不覺走上二樓動物標本展廳,仿佛置身于神奇的動物王國之中。這里陳放著四百多種、一千多號令人眼花繚亂的神農架動物,大體按鳥類、獸類、魚類、昆蟲類排列。五顏六色的鳥類陳列在玻璃柜里,最引人注目的有白鸛、飛鼠、白冠長尾雉;身姿各異的魚類、兩棲類和昆蟲類,安放在玻璃展桌或玻璃瓶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要數活靈活現的各類彩蝶。威武雄壯的獸類停放在廳堂正中。最令人驚奇的是白熊、白獐、白蛇、國寶金絲猴及華南虎、金錢豹等。所有這些無不使游客大飽眼福,心頭產生強烈的共鳴:神農架的確是藏龍臥虎之地,隱秀納嬌之所,真乃植物的王國,動物的世界。
(曹祥本)
〔民間文學〕 神農氏從天麻園班師回行宮,途經送郎山區,只見遍山草木凋零敗落,百姓個個面帶憂色。向人們打探原因,才弄清了事情的緣由。
原來,兩年前,一只白狐精修煉期滿,專程趕到了送郎山。它霸占了山下鼓水河邊一處洞府,強令山上的百姓日送甘醇百擔,夜送壯男一名。它當晚與壯男成婚,第二天便用新郎心肝下酒。送郎山因此而得名,送郎山從此失去了生機。小伙子日漸減少,妻妹們痛哭欲絕。田園荒蕪,溪泉涕泣,連那年逾千載的黃芪王也自縊在懸崖峭壁之上了。
神農氏決心救民于水火,他先在山頭上鑿成一口偌大的石缸,把殘葉敗枝丟進缸里,即刻就變成了一缸腌菜。聞起來噴噴香,吃起來甜滋滋,不僅能充饑,而且能治病。從此,百姓們的生活有了保障。
神農氏叫百姓斷絕了對白狐精的供應,隨即命赤松子前往鼓水河搦戰。但是赤松子抵不住白狐精的一雙閃電似的雕龍寶劍。神農氏又命刑天氏出車助威。刑天氏是有名的勇將,動起干戈來,猛似虎,快如風。可是,戈來劍往地斗了幾個時辰,兩下皆分不出勝敗來。神農氏怒不可遏了。于是,仗劍揮鞭,親自出車。神農氏的劍,乃太上老君在八卦爐中煉就,削金如泥,鋒利無比;神農氏的鞭,乃融千草百藥之精華;解毒鎮邪,威力無邊。因此,兩下交手,未及十個回合,白狐精就急欲奪路而逃了。正在這時,只聽神農氏猛地一聲“著”,旋見神鞭如蛇,緊緊纏住了妖精身軀;寶劍如火,嚴嚴封死了妖精退路。霎時間,白狐精現出了原形。神農氏將妖精尸身變做了一匹白馬,專供百姓騎用。從此,這匹白馬便被拴在鼓水河邊的那洞府里,洞府也因此得名“白馬洞”。
這一仗打得好慘烈!神農氏雖然最終嚴懲了白狐精,自己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送郎山上后來一直屹立著一群群的石人,他們或立或臥,或仰或俯,姿態萬千,英武無比,這都是當年被妖精毒焰蒸死、燒死的神農將士。漢代張良退隱后,曾專程到此祭掃過戰場,并修了茅庵一座。這就是此地名為“張公院”的來由。
白狐精被嚴懲了,百姓的禍患消除了,送郎山又恢復了昔日升平景象。鼓水河擂起慶功鼓,因而得名鼓水河;鑼溪水敲起了祝福鑼,因而得名鑼溪河。鼓聲咚咚,鑼聲當當,遙相呼應,晝夜不絕,傾吐著百姓對神農氏的感激之情。
(陳人麟)
上一篇:詠《神農架林區·木魚紅花》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南京·棲霞山》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