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于謙
寄語天涯客,清寒底用愁?
春風(fēng)來不遠,只在屋東頭。
于謙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身當(dāng)國難,他挺身而出,率軍擊退來犯的外敵,建立了不朽功勛。但在“奪門之變”中,卻成為宮廷斗爭的犧牲品。于謙的悲劇命運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造成的,但和他的性格也不無關(guān)系。于謙志存兼濟,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和堅強的斗爭意志,這種人格在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有充分的表現(xiàn)。他少年時所作的七絕《石灰吟》,就已初露端倪:“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對社會和人生的清醒冷靜的認識,對理想人格的“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執(zhí)著追求,通過對石灰的吟詠形象地表露了出來,率真而又成熟,并非僅僅是少年意氣。入仕以后,不管道路多么坎坷,他仍不改素志。于謙以功業(yè)自許,并不于吟詠求工,但無論是紀行、寫景、詠物,都自師心源,時時可以看到思想的火花和對事物的真切獨到的感受。這首《除夜宿太原寒甚》正是如此:由旅行中對氣候的生理感受,生發(fā)出對人生、社會的哲理思考。
首二句“寄語天涯客,清寒底用愁”緊承題中“寒甚”二字,逆折而出,這樣既省卻了對寒意的具體交待,使詩篇更加凝煉,又空中著筆,起落無跡,姿態(tài)飛動。“天涯客”或指與詩人同行之人,但也不妨理解為詩人自指,“底用”即“何用”。隆冬臘月的北國之夜,冷風(fēng)凜冽,詩人蜷縮一隅,擁爐而坐,但仍能感到陣陣襲來的寒意。無可抵御的嚴寒,本該增添客居的冷寂,加重旅思的愁悶。不料詩人卻用輕快的語氣說道:“這寒冷有什么可愁的?”一句反詰,引而不發(fā),逗起讀者的極大興趣。接下來“春風(fēng)來不遠,只在屋東頭。”則正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原來,詩人的肌膚受到嚴寒的侵襲,他的心卻是火熱的。在瑟瑟寒風(fēng)中,他知道了春天的訊息。無論怎樣的嚴寒,都無法抗拒時序更替的自然規(guī)律,和煦的春風(fēng)必將融冰化雪,給大地帶來溫暖和生機。何況,春天的腳步聲已離得那么近(題中“除夜”即除夕之夜),也許就隨著明朝東升的旭日來擁抱我們了。因此,這嚴寒肆虐不了多久,又何愁之有?
讀這首詩,很容易使人想起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的名句:“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這兩句詩因富含哲理而被世人推崇備至。于謙創(chuàng)作這首詩雖不一定有隱喻或象征的意旨,但由于詩人將自己的精神人格投入其中,使這首詩突破題材的局限,而帶有一種啟人心智、令人振奮的意蘊。這里的“清寒”、“春風(fēng)”即是寫實,又不僅僅是寫實。這里的自然環(huán)境很容易使人聯(lián)想到某種人生境況和社會現(xiàn)象,在人生和社會中,危機和挑戰(zhàn)并存,困難和希望同在,勝利永遠屬于那些蔑視困難、對未來充滿信心的強者。詩中作者身處逆境而不氣餒,傲雪斗霜,樂觀自信的形象躍然紙上,使人讀之興起。自然貼切而富有理趣,正是這首詩的特色。
上一篇:《陌上花·[宋]蘇軾》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除官赴闕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節(jié)選)·[唐]韓愈》原文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