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吳隱之
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
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
此詩錄自《晉書·吳隱之傳》。另本稍有小異,但其義相同。這首詩源于一個真實、動人、引人思考的故事:貪泉,在今廣東南海縣西北,相傳人飲此泉,就會產生貪心,懷無厭之欲。吳隱之赴廣州刺史之任,“未至州二十里”,過石門貪泉,對歷來傳說,頗不以為然。“乃至泉所,酌而飲之”,既不信邪,又潔其志,所以對傳說反其意而賦之,闡明人的主觀能動性與內因的決定性,得到后人的多方稱譽。據《晉書》載,王隱之到任后,始終以《酌貪泉》砥礪自己,“清操愈厲”,不僅未改其廉潔之美德,而且更加自覺、主動、有力。因而人以詩名,詩以人傳。
具體地來說,這首詩有以下三個特點:
立意新穎而深刻。石門貪泉,傳說已久,一般人只是作為趣聞、怪談一笑了之,而吳隱之卻以此為觸發點,鞏固自己的廉潔美質。在敘述中,開頭似乎是介紹、復述、傳播,但三、四兩句卻蹊徑別開,以古稱廉潔仁義之士的伯夷、叔齊為例,說明人的好壞關鍵還在本身的素質,而不是身外的物質決定的。這樣,就從一則奇聞的分析中升華到辯證、唯物的高度。自古以來,就有“孟母三遷”、“孟母擇鄰”之佳話,又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哲理告誡,這些都是側重于環境因素與外在影響。此詩則從此翻出新意,突出人的主觀因素、內在能力,的確精辟高超。
言志明確而委婉。作者寫詩的目的,明明是觸物言志,清操礪節,但行文之間,又避免了直露與表白。只是在傳說與古賢的對比之中,形成壁壘森嚴、針鋒相對的兩種境界。前者是一飲此泉,即起貪心,即使是沾一下嘴唇,也無法避免;后者是素質優異,即使飲此泉水,亦絲毫不能改變其夙心。對比鮮明,傾向顯露,讀后感到作者對夷、齊的肯定、向往,并以此為喻,表達“唯斯人,吾誰與歸”的心志。
用語樸素而雅致。全詩似以口語而成,樸素自然,近乎民謠,但前二句用一“歃”一“懷”,則風格漸轉,“歃” (sha煞),即用嘴吸取,亦即“喝”、“飲”之意。“懷”即“欲”、“思”、“想”之意,如果將此句改為“一喝想千金”或“一飲思千金”,詩意、詩境將大受破壞。同樣,三、四兩句亦以明白曉暢為基調,但嵌入伯夷、叔齊一典,則又韻味自然透出。由此可見,此詩的語言風格是樸中見雅,雅俗相兼,這樣就使詩歌增強了傳播力。唐代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表述自己高潔志向時則用了這個故事,“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涸轍,用《莊子》典,與吳隱之事相映成趣,而“覺爽”、“猶歡”則是吳詩哲理的升華,同樣得到后人的賞愛。
總之,詩人、詩作,人品、詩品,在這首詩中有了自然和諧的統一。至于人品之高,史有詳載,前賢有論;但于詩品之美,前人庶無發掘,本文故側重這一側面的剖析,以見“哲理詩”之特點。
上一篇:《送魏萬之京·[唐]李頎》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唐] 劉禹錫》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