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首五絕,言簡意深,富含哲理,激人上進,因而千古傳誦,至今仍膾炙人口。
詩寫登鸛雀樓所感。鸛雀樓位于蒲州城西南,即現(xiàn)在的山西省永濟縣。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是寫登樓后所見到的景色。抬頭遠眺,望見一抹青山,太陽沿山而下;俯首鳥瞰,不盡黃河水,洶涌奔騰,流向東海。白日的“依山盡”是眼見的實景,黃河的“入海流”乃是由“流”和流向的實景衍化而出的想象之景。這就從高、大、長、遠上顯示了詩人視野的廣闊,使人眼前呈現(xiàn)出一幅宏闊瑰麗的畫圖。這幅畫圖就形體而言,有“圓”日,有“長河”,有“高山”;就色彩而言,有“白”日,有“青”山,有“黃”河。同時,首句著一個“依”字,表現(xiàn)日落的緩慢,大有依戀不舍之意;次句用一個“入”字,寫水“流”得迅疾,頗有一瀉千里之勢。日遲遲而落,水滾滾而去,天上靜謐,地面喧騰,有動有靜,動靜結(jié)合,使人大有如臨其境之感。
作者的高明處,是在這幅畫圖上,取其大景,遺其小景,留其要景,棄其次景。寫太陽落山,從縱的方面可以貫天地;寫黃河入海,則從橫的方面能夠通大地。就這兩方面,便開拓了廣闊的空間境界,顯示出了祖國山河的磅礴氣勢和自己開闊胸襟。如果只是瞻目于花卉草木之間,醉心于山林泉石之上,則顯不出詩人立足之高,眼界之廣,心胸之闊,山河之壯。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兩句是上兩句的繼續(xù)和發(fā)展。“欲窮千里目”,說明了上兩句所寫景物,還是未窮之景,已經(jīng)如此壯美,窮千里之外,其景將更為動人了!“欲窮”兩字用得非常妙,它說明上面所見景物感人之深,這才激起要“窮”的愿望;又自然地導出了下面“更上一層樓”的要求。
但是,全詩到了“更上一層樓”后戛然而止,對窮千里后的實景,采取了虛寫的辦法。在這里,虛寫比實寫更富有表現(xiàn)力。它能夠引人遐想,想象到更上一層樓后將會見到云霞滿天,暮靄遍地,青山逶迤而去,黃河奔騰而來……可是詩人點墨不濺,蒼山云海盡寓于詩中,五光十色掩于紙面。這就能使人的視野更為拓寬,豐富的內(nèi)容盡在不言之中。
為什么虛寫能起到實寫的作用,甚至比實寫更有表現(xiàn)力呢?這是因為虛和實是對立統(tǒng)一、相反相成的關系。要想讓虛達到預想的效果,先決條件就在于實寫部分要寫足、寫好,繪形則形態(tài)畢現(xiàn),著色則眾彩紛呈。這樣實寫就有令人想象的依據(jù),虛寫在實寫的基礎上就會達到自然的升華。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不僅具有強烈的藝術(shù)魅力,而且孕含著一種富有啟發(fā)性的哲理,能激勵人奮發(fā)努力,積極向上。登高可以博見,立足點愈高,視角愈大,視野愈寬,這是客觀規(guī)律。這首詩通過登樓觀景的具體描寫,揭示了這個帶普遍性的規(guī)律,由個性顯示了共性,因此它的意義就不僅僅局限于登高望遠了,而能啟發(fā)人在工作、學習等一切方面,都去作不辭勞苦的攀登。
上一篇:《畫竹·[清]鄭燮》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白梅·[明]王冕》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