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這首詩的成功之處,在于很好地處理了點和面的關系,也就是局部和全局、個別和一般的關系。敘寫山川風物之美,不可能真正“籠天地于形內(nèi),挫萬物于筆端”(陸機:《文賦》),而只有采取“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的辦法。蘇軾在《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之一中就曾寫道:“誰知一點紅,解寄無邊春。”一朵紅花代表著萬紫千紅的春色,正是“由一斑而窺全豹”的意思。《游園不值》正體現(xiàn)了這一客觀規(guī)律。
詩人很想去游園,飽覽一下滿園春色。“應憐屐齒印蒼苔”,可見時在春雨之后,蒼苔生于陰雨,屐多用于踏泥,屐齒印蒼苔,系雨后泥土松軟所致。春雨之后,花明葉鮮,正是觀賞的好時機。詩人抱著急切的心情前往,久久地扣門,多想一下子飽覽一下滿園春色喲。可是主人久不開門,這使他大為掃興。抬頭一看:“一枝紅杏出墻來”。一枝紅杏正是滿園春色的代表,緣此正可想象到園內(nèi)姹紫嫣紅開遍,花團錦簇滿樹。“一枝紅杏出墻來”,能激起人聯(lián)想到無限春色,還由于和“滿園春色關不住”相聯(lián)系,否則也不易產(chǎn)生如此好的藝術效果。陸游《馬上作》寫:“平橋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靄浮。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墻頭。”張良臣在《偶題》中也寫有“誰家池館靜蕭蕭,斜倚朱門不敢敲;一段好春藏不盡,粉墻斜露杏花梢。”尤其張良臣所寫與葉紹翁的立意基本上相似,但他的一枝紅杏不及葉紹翁的動人。因為葉詩先說“關不住”,后言“出墻來”,有沖決之意,脫穎之態(tài),有著力感,而張詩卻平弱。陸詩從平橋、淡日、翠靄、楊柳而到紅杏,由大景到小景,紅杏出墻僅為風景圖畫中附帶一筆,而葉詩則全力施于紅杏,由小景寫出了大景。正因為葉詩這兩句在同類中為突出者,故向為人所樂道。
這首詩還在于景中含情、景中寓理,能引起人許多聯(lián)想。“春色”一旦“滿園”,那“一枝紅杏”就要“出墻來”,向人們宣告春訊。一切美好的、充滿生命力的事物,都是“關不住”的。同時,也會使人從“一枝紅杏”而探知滿園春色,即從典型而知一般。另外,也能啟示人:審美欣賞時不一定要示人以全部,“滿園春色”使人一覽無余,不如“一枝紅杏”耐人尋味,激人想象,“一枝紅杏”反可使人在柴門外久駐不去,留連忘返。總之,詩所提供的意象,有著豐富的哲理內(nèi)含。
上一篇:《漁翁·[宋]陸游》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滿江紅·寄水北人徐宗周·[明]劉昺》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