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無名氏
讒言謹莫聽,聽之禍殃結。
君聽臣當誅,父聽子當決,
夫妻聽之離,兄弟聽之別,
朋友聽之疏,骨肉聽之絕。
堂堂八尺軀,莫聽三寸舌。
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
這首猶如民謠的警世詩,見于南宋羅大經的《鶴林玉露》,系作者采集民間熟語而成。詩的意旨在于告誡人莫聽讒言。如果讒言生效,那么怎會“有能必有用,有德必見收”呢?
讒言,就是說別人的壞話。社會生活中,有些奸佞小人、狹邪之徒,往往為私欲所驅而詆毀他人,或散布流言蜚語,或造謠中傷,或挑撥離間,以種種子虛烏有的“事實”攻擊他人,從而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古往今來,多少德高才富之士,中了小人進讒的“暗箭”,蒙冤受屈,有的甚至殞命喪生。因而有的人雖敢作敢為,卻憂讒畏譏,心懷惴惴。無名氏的這首《聽讒詩》從“讒言謹莫聽”的角度告誡人,“莫聽”則小人進讒無門,也就可杜絕讒言了。要滅讒,一方面在不聽信讒言,讒言沒有市場了,自然可以遏制小人的進讒;另一方面還在于不進讒言,不產生讒言了,自然就從根本上消除讒言了。這首詩屬勸君子莫聽小人言,而不是刺小人不干小人事。這也是因為在封建社會中,要改造小人是困難的,消滅壞事是不可能的,作者才從“莫聽”的角度來說的緣故。
全詩分三大部分。第一、二句為總起,戒人“莫聽”讒言,原因是“聽之禍殃結”。開門見山,因果分明,由于出語爽截,頗有振聾發瞆之效。接著六句為第二部分,具體敘寫“禍殃結”。從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骨肉等人于社會中的各種關系方面講其后果。“誅、決、離、別、疏、絕”的結果,切合各種關系中惡果狀況,可見讒言危害之大。最后四句總結全詩。堂堂八尺軀,莫聽三寸舌。因為“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把進讒之舌比作可殺人的龍泉寶劍,而這種殺人是不見流血的。三寸長舌者,喜歡饒舌,有時確是舌僅三寸,重有千斤。有的人不為泰山似的重壓屈服,卻被讒言擊倒。詩起始時直言“莫聽”,結束時又呼應“莫聽”,并將“禍殃”予以總括,給人以更深的印象。
這首詩叫人莫聽讒言,而進讒言的人卻往往是以偽裝出現的,并不打出讒言的標記,反而是甜言蜜語、冠冕堂皇,且投合聽話人的心理,很容易叫人受騙上當。因此,我們聽言時,要善于鑒別,學會兼聽,擇善言而聽之,辨讒言而斥之。尤其要警惕那種口是心非、口蜜腹劍的家伙玩弄權術。
上一篇:《聽嘉陵江水聲寄深上人·[唐]韋應物》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呈蔣薛二友·[宋]趙師秀》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