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績
前旦出園游,林華都未有。
今朝下堂望,池冰開已久。
雪避南軒梅,風催北庭柳。
遙呼灶前妾,卻報機中婦。
年光恰恰來,滿甕迎春酒。
這首詩寫初春時詩人所見所感和所為。詩的前四句通過“前旦”和“今朝”游望所見的變化,顯示初春景象。前天游園時樹上還沒有花,今天卻見到池中的冰融化了,也暗寫花也現蕾了。五、六兩句寫梅和柳的狀況。最后四句寫詩人見到春光喜悅的心情,既遙呼灶前妾,又報告機上的婦,說春天已到了,快開那新釀的酒。而其中的五、六兩句卻為概括之語,富有哲理性。
梅是凌寒開放的花,它總是在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吐露芳華。這時百花都還未開放,萬木也都很少生機,唯有它一枝獨秀,實在難得。所以很早以來,人們不僅把梅當成春的使者,稱它為“一枝春”,而且把它作為貞烈清高人格的象征,大加贊賞。如宋代大詩人陸游在《雪中尋梅》詩中說:“正是花中巢許輩,人間富貴不關渠”,喻它為巢父、許由之類的高士,明開國謀臣劉基在《梅花絕句》中說:“借問高標誰得似,白頭蘇武在天山”,擬它為蘇武這樣的節烈之臣,都可見出古人對梅花激賞。
柳也是古人最愛題詠的植物。《詩經》有“楊柳依依”的名句,歷史上有“樹猶如此”、“張緒風流”之類的典故,民俗有離別折柳的習慣,而它的柔弱風姿,詩人尤愛欣賞,常以之比擬為少女的纖腰。
不過王績這兩句詩的妙處卻全不在此。它主要好在把雪與風同梅、柳一道人格化了,從而突出了梅與柳兩種完全不同的性格。顯得生動有趣,它似乎告訴人們:梅是挺勁剛烈的,是強者,不怕強暴,凜然凌風冒雪,這反而使雪畏懼了,不敢侵犯了;而柳較柔順,結果招來風的催逼,定要它早早發芽抽條。對比之下,這不說明風雪只敢欺負弱者,而在強者面前便只有退讓嗎?這不是一定程度表示出生活的哲理嗎?《老子》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荀子·勸學》說:“強自取柱(通‘祝’,斷),柔自取束”,一個宣揚退讓,一個提倡中庸,都缺乏斗爭精神。在對待敵人的侵凌上,這些思想顯然都是有害的。王績的詩里能表達出歌頌勇敢斗爭的思想,確是難能可貴的。
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但又有積極作用。這兩句詩由于在用字上巧妙地使用了“避”、“催”兩字,產生了擬人的效果,才出現了上述的哲理意味。這種寫作藝術頗值得欣賞和借鑒。
上一篇:《再次韻寄子由(其二)·[宋]黃庭堅》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別離·[唐]陸龜蒙》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