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京口,即今江蘇鎮江市,以其地有京峴山、城在長江之口得名。三國時吳國孫權曾在這里建都。北固亭,在鎮江市東北北固山上,北面長江,又名北顧亭、北固樓。
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三月,辛棄疾調知鎮江府。次年七月,罷職回江西鉛山閑居。此詞當作于辛棄疾知鎮江府期間,時作者已經是六十五、六歲了。
詞的上片,寫登樓遠望所引起的萬千感慨;下片,專門贊頌孫權叱咤風云的英雄氣概。
詞的開頭二句,敘登樓所見之景。遠望神州,可是神州在何處呢?眼前看到的,只是北固樓的風光。“何處望神州”,是倒裝句,即“望神州在何處”?神州,本指全中國,中國古稱赤縣神州;這里指中原淪陷地區,典用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門》所載王導語:“當共戮力王室,光復神州。”并含有“風景不殊,正自有河山之異”的意思。這一句,在字里行間傾注著作者對中原故土和人民的懷念。可是作者看到的只是北固樓一帶的景物。由于北固樓面臨長江,作者由長江的滾滾流水,又聯想到千古興亡,所以接著發出了“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的慨嘆。千古興亡,許許多多人事浮沉的情況,都變得年代久遠而迷茫,成了歷史陳跡,只有眼前的萬里長江依舊滾滾東去。悠悠,此指年代久遠的樣子。上片五句,前二句從橫的方面寫眼前景物,后三句從縱的方面寫幾千年的歷史,氣魄雄偉,風格豪放。從中,也可見辛棄疾作為一個杰出的愛國詞人,他和時代的脈搏、民族的命運、國家的存亡,是息息相通的。
作者既然想到千古興亡,那就必然會進一步想到一些歷史人物。下片,便轉到贊頌孫權叱咤風云的英雄氣概。孫權(182—252),字仲謀,三國時吳國的開國皇帝,繼其兄孫策據江東六郡。東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與劉備合力破曹操于赤壁。從此西聯蜀漢,北抗曹魏,成三分局面。孫權堪稱為一代英雄人物,所以下片先具體描寫孫權的英雄氣概。“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孫權年少時就統率強大的軍隊,守住東南地區,不斷與敵人作戰,天下的英雄只有曹操、劉備才是他的敵手。年少,指孫權,他繼承孫策為吳主時只有十九歲。兜鍪,欲語叫盔,這里借指士兵。萬兜鍪,是說孫權統率強大的軍隊。坐斷,占據。“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代用《三國志·先主傳》中曹操對劉備說的話:“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袁紹)之徒,不足數也。”這下片前面四句,寫出了孫權三方面的特點:一是年少,二是作戰英勇,三是屬天下頭等英雄人物。詞的結尾說“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語出《三國志·孫權傳》注引《吳歷》。據說曹操東征孫權時,望見孫權的船艦整齊,贊嘆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州兒子(劉琮)若豚犬耳。”劉景州,即劉表,曾為荊州刺史。辛棄疾作此詞時已是六十五、六歲高齡,垂暮之年而發出傾羨孫仲謀的慨嘆,表明他寄希望于后輩,盼望“江山代有才人出”,以便重整乾坤,再復神州。
這是一首登臨懷古之作,通過對孫權的贊嘆,表現了作者收復中原、實現國家統一的強烈愿望,同時敘寫中寓含著人生哲理。“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三句,是切合眼前景物的一種聯想和感慨,同時也包含著“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的道理。江山依舊,人事日非。人在時光的流逝中,不斷地興亡盛衰,這也是歷史發展的辯證法。詞人意在抒情,而正契合于理,故其理更覺直切、生動。
上一篇:《升天行二首(其二)·[魏]曹植》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又呈吳郎·[唐]杜甫》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