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
未及前賢更勿疑,遞相祖述復先誰?
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
《戲為六絕句》是杜甫的一組文藝批評詩歌,主要針對當時譏誚前賢的后生而作。題為“戲為”,是由于詩歌“語多跌宕諷刺”(仇兆鰲語)。詩大約寫在寶應元年(762)前后,當時杜甫尚未出川。這里所選的是該組詩的第六首。與組詩中的其他幾首相比,這首詩歌于跌宕諷刺之中,更多地正面總結了自己的創作經驗,闡明了“轉益多師”、博采眾長的重要性,富有哲理意味。
“未及前賢更勿疑,遞相祖述復先誰”一聯委宛多刺,含意博贍;它既嘲諷了目無前賢的自大自負的后生,又闡述了繼承前人遺產的必要性。組詩的第一首云:“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后生。”“前賢”即指前代的賢人。在這里,杜甫向那些“輕薄為文哂未休”的“爾曹”、“后生”發出了委宛而又直接的勸告:我們趕不上那些前輩,這一點已經毋庸置疑。既然這一點已經確定無疑,那么,那些“后生”對前輩哂笑就顯得非常輕佻、非常盲目,也非常可笑。“遞”,接替的意思;“祖述”,指繼承前人而有所述作。“遞相祖述復先誰”是說繼承他們的遺產,無用說什么先誰后誰。在這里,詩人以質樸的語言揭示了文學創作必須繼承先人而又有所發展的規律。處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任何一個作家都不能白手起家,而必須充分尊重前賢、祖述前賢,這樣才能在學習的基礎上有所突破。此句以巨大的藝術概括力將文學創作中的這一規律突現了出來,頗有哲理意義。
“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一聯進而闡述了繼承前人遺產的方法和途徑。首先,必須博采眾長,廣泛學習。“轉益多師是汝師”是說后生們必須向前人學習,不能局限于一家,而必須廣采博取,使自己眼界開闊,以求大成。這是與組詩第五首中主張“不薄今人愛古人”,對今人、古人的成就都應該尊重學習的意蘊是相通的。其次,必須批判地繼承,而不能盲目地兼收并蓄。文學創作是一個繼承的過程,更是一個創造的過程,而創造自然也就必須以選擇和批判為前提。為此,他提醒人們在學習時必須有區別、有裁取。“別裁偽體親風雅”意謂學習時應該區別裁汰那些偽體,而去親近風雅。“別裁”謂區別而裁去之。“偽體”,指齊梁相習輕薄之風。“風雅”即國風和大小雅,概指《詩經》。杜甫在第五首中也曾有“恐與齊梁作后塵”的詩句,提醒后人不要滑進彩麗競繁的形式主義的泥坑。這一句鮮明地表現了杜甫尊崇現實主義的精神,同時也表現了他對待文學遺產的態度,即既要繼承,又要批判。二者相比,后者是更能給人以方法論上的哲理啟示的。
這首論詩的詩是詩人寶貴的創作經驗的凝聚和結晶。詩人作此詩時,已步入其創作的最后一個時期。在此之前,他已寫出《兵車行》、《麗人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悲陳陶》、《哀江頭》和“三吏”、“三別”等大量的優秀作品。杜甫的這些優秀詩作奄有眾長、兼工各體,并能推陳出新,別開生面,正如元稹所說“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杜甫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之高的藝術成就,是與他的虛心學習分不開的。他向古人學習,也向同時代人學習;向作家學習,也向民歌學習。虛心的學習、廣泛的繼承使他能夠博采眾長,渾涵汪洋,千匯萬狀。但是他的學習并不是無批判的學習,而是有鑒別、有裁汰的學習,是有批判的繼承。他對《詩經》的推崇、對齊梁之風的力貶,正是他的這一態度的有力說明。廣泛地學習,批判地繼承,終于成就了杜甫這樣一位杰出的現實主義詩人。詩人正是把自己的深切的創作體會熔鑄到了這首詩歌之中,從而深刻地論述了繼承與批判的關系。這是寶貴的經驗,也是科學的理論,對于人們的學習和創作具有永久的指導意義。不惟如此,這首論詩的詩還能給我們學詩以外的更具普遍性的富有哲理的啟迪和教益。人們在學詩時自然既應該“轉益多師”、廣泛學習,又應該“別裁偽體”、批判繼承,而在任何一種的學習中又何嘗不應該如此!在文明的發展過程中,在人類的遞相進化中,批判與繼承的關系是一個永恒的命題,是一個具有永久生命力的范疇。任何人都必須以自己的理論和實踐對此作出自己的解答。杜甫的這首小詩科學地深刻地論述了這一命題,因而可以給人們以恒久的哲理啟發。
上一篇:《感鶴·[唐]白居易》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拙叟行·[清]蒲松齡》原文與賞析